[對號入座] 電影是一扇窗,一部電影又可延伸到另一部電影,邀請我們憑票對號,或自由入座,看窗外有窗,感受更遼闊的天地。

回顧2015年的香港電影,可以找到不少純本地題材的製作。《五個小孩的校長》以煽情攻勢創下了年度香港電影本地最佳票房紀錄(港幣四千六百萬元)。近期在香港上映的《踏血尋梅》和《哪一天我們會飛》獲入圍台灣金馬獎角逐獎項,前者更贏得了最佳男配角獎。幾位新晉導演(如《衝鋒車》的劉浩良、《王家欣》的劉偉恒)亦在他們的首部電影裏注入了地道氣息。當然不是純本地題材就必定值得支持,借用黃修平導演的說法,「我們不是要支持香港電影,而是應該支持好看的電影」。儘管以上提及的影片,都各有明顯的缺點,但我還是會推薦大家去看,因為它們或多或少都接通了當下香港的時代感性。
最近在香港上映的短片合集《十年》,更是切切實實呼應着時代,是今年最值得討論的香港電影。在雨傘運動經歷挫敗之後,在社會矛盾日益加劇之時,在當權者正要全面撲殺及瓦解反對聲音之際,《十年》來得正合時宜。電影集合了五部短片,五位新秀導演想像十年後香港將變成怎樣,不約而同都是沉重的。我們當然無法預知十年後的境況,但以今日處境設想將來,電影呈現出來的,幾乎都是一個崩壞了的香港。不像杜可風《香港三部曲》那樣不着邊際,仍停留在文化混雜與革命浪漫的想像,《十年》的五部短片,水準或許參差,有些或許未夠圓熟,卻都是切膚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