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刘绍麟:在客观存在的中国制约下,以解构为主导的社运何以为继?

以解构为主导的运动,口头上说得激烈,行动上构成了一些影响,但实际上难以对现制度构成根本性的挑战。

刘绍麟:在客观存在的中国制约下,以解构为主导的社运何以为继?
2014年12 月11日,香港金钟,占领俱被清场后,清洁工人在夏悫道清理马路上的杂物。

走笔之时是一年前占领清场之日,在此整理一下从上年至今的一些想法,算是对这次事件的一些个人总结吧。第一点回望,就是中国政府对香港社运所构成的限制,这个限制不只客观地存在,而且是参与各方都在相当大程度上,情愿或不情愿地接受了这个限制、在这个限制下寻找自己的空间。第二点回望,是2003年以来的社运,大抵是以“解构”作为主导思想,发展至今应要反省这种思想的局限了。

有论者曾言,占领期间何以建制派不高调站出来支持政府?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支持了政府,就是抹黑了自己,这样做很不化算;但更根本的考虑是,香港不是利比亚,建制派不必担心反对派的行动会使香港政权不稳,因这种事发生之前解放军一定出手,而香港的反对派一定不是解放军的对手。既然没有这个担心,建制派就不需进行相应强度的动员以顶着反对派了,香港街头便不会出现两派群众相遇,大规模对峙的情况。

在中国制约下进行的占领运动

中国政府构成的制约,也影响了香港政府及占领者的行为。如果没有中国政府在背后支持,从香港政府的角度看,真会担心支持者不断增加的运动,是有可能使政府下台的,政府要认真思考应否及早出手镇压,将危机扑灭于萌芽状态。但香港政府没这个担心,可以用拖字诀,这是从中国“借来的资源”使然。从占领者的角度看也是把这个中国因素考虑进去的,不少参与者只因不满政改、不满警方发射催泪弹而站在支持占领的一边,没想过中国因素什么的。笔者接触的占领参与者中,没有人想过武装夺权,连向这个方向的思考也没有,很简单的原因就是大家也知道这个想也不用想。既然大家心底里是存在着这一条底线,事件升温的空间便相当有限了。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