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金门,离台湾愈来愈远,离厦门愈来愈近

远眺厦门一幢幢高楼大厦的身影,让临海渔村模样的金门人对发展充满急切,但“工具性”使用金门,让岛屿少了主体性,始终找不到自己的模样。

金门,离台湾愈来愈远,离厦门愈来愈近
金城镇圆环上的铜像摄。

“过去这里的网咖和撞球间,现在一楼是药妆店,专门卖面膜给陆客。中间成了彩券行。”王苓指着金门西半部主要闹区──金城镇上一处圆环边上的二楼建筑,细数这些年的改变,在这些老房子身上留下的刻痕。屋内天花板上的横梁,还挂有国父孙中山的肖像,旁边四个大字“缅怀先烈”成了辨认它曾与“战争”关联的印记。

30岁上下的王苓是金门人,和姊姊王莛颀在金城镇的闹区,经营一个文化工作室——敬土豆,两人大学毕业在台湾待了几年后返回故乡。她们的爷爷曾经抱着一家老小,为了躲炮弹辞别祖父母,跑到台湾讨生活。而两人的父亲则是在战地政务期间、金门急需各类人才时,保送到台湾念书,回到金门后进入公务机关,成为生活相对稳定的公职人员。

金城镇圆环上的铜像。 摄:王嘉豪/端传媒
金城镇圆环上的铜像。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