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胡恩威编剧及导演,进念・二十面体制作的《中国建筑一百年》开场是这样的:扮演地产界巨人潘石屹的男演员首先亮相,兴高采烈地对嘴唱着意大利歌剧《杜兰朵》的“公主彻夜未眠”咏叹调:“晨曦到来,我就会赢,我就会赢,我就会赢。(All’alba vincerò! Vincerò! Vincerò!)”最初,演出似乎是要透过记录北京 SOHO 中国创办人夫妇潘石屹和张欣的成就,讲述一个发展与企业家胜利的故事。然而,当演出带领观众穿梭中国百年建筑史,从廿一世纪回到二十世纪,便会发现这压根儿是一个历史衰落的总纪录。
2015年9月,与世博连办的第十五届 Tramedautore 国际戏剧节,邀请了胡恩威这出社会问题剧(pièce à thèse)作开幕剧目,于欧洲享负盛名的米兰 Piccolo 剧场上演,这正是最切合不过的选择。本届 Tramedautore 的目的,正是要反思中国自七十年代末期开始,尤其是在大都会的环境里的社会及文化变迁。中国崛起成为国际间的超级大国,一方面为其取得了工业及经济上的成就,但另一方面也制造了社会不公义。而对现代化的过度追求,也导致盲目的破坏和不可挽回的损失。当中损失的,不只是国家有形和自然遗产,也是其文化身份。
建筑师和他们的时代:平行参照视野
通过建筑史的棱镜,《中国建筑一百年》描塑了中国物质以至精神境界中,发展与破坏的交织轨迹。演出并置了两对著名建筑夫妻的真实故事:一对是一个世纪前的晚清改革领袖梁启超(1873-1929)之子,人称“中国建筑之父”的梁思成 (1901-1972),以及他的妻子,也是中国首位女建筑师,著名的传统建筑学者,以及备受推崇的文学作者林徽因(1904-1955)。而一个世纪后的代表,则是房地产发展商红人张欣(1965-)及其丈夫潘石屹(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