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第11期的《上海教育》杂志提出了一个新词组合:“素质”+“教育”。自那时开始30年,这种新型的教育思想表面上仍然不敌以考试为中心的主流应试教育。中国现行公立教育制度按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执行,而这十二年教育服务于一个终极目标:向高考冲刺,考上好大学。学生的命运、教师的职称、学校的等级都与这目标紧紧挂钩,“教育”变成一条高效的工厂流水线,批量生产着“考分机器”。
尽管中国的大学录取率已经逐年擢升,尽管体制内的教育者尝试改革,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成长空间;但数量庞大的学生和紧缺的优质教育资源的对比,始终没能改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图景。每到考试关头,少年人便重回战场,相比起“富二代”或者“官二代”,他们甚至觉得,战场最公平。

但总有家长在寻找,战场之外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