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區議會選舉11月22日正式落幕,由於這是去年底雨傘運動爆發、以及今年6月立法會否決了「假普選」的政改方案之後,第一次大規模的民意測驗。選舉結果考驗親北京的建制派與泛民主黨派,到底誰才能掌握香港民心。雨傘運動開啟了青年參政風潮,中產階級專業人士與積極的社區居民也發起種種「傘後組織」,再加上在運動期間號召勇武抗爭而大出風頭的激進本土派,這些新興勢力的參選也使得這場基層選舉格外有看頭。
在選舉前夕,大部分的觀察都認為民主派的選情吃緊。不只一位泛民資深領袖私下向我透露,要維持區議員不到四之分一席次的現狀,都算是艱困的目標。這樣的悲觀猜測是有下列理由:
首先,乘着2003年反23條國安立法遊行的聲勢,泛民一舉獲得近半數的區議員席次之後,北京決定直接插手香港政治,中聯辦的輔選與組織工作更加積極。因此,建制派的區議員席次從2003年的52%,提升為2007年的70%與2011年的76%。從逢年過節的送禮吃飯(亦即是香港人所說的「蛇宴齋粽」),到中聯辦的候選人協調與責任區劃分,以及區議會直接撥款給建制派所掌控的社團與協會。短短幾年內,北京已經打造了一道牢固的「選舉長城」,這使得反對黨逐漸喪失了基層支持,他們的舞台僅存立法會與街頭。理所當然,如果建制派在這次區議員選舉能再延續以往的攻勢,甚至僅只是拔掉幾位指標性泛民議員,就更能理直氣壯地宣稱,這是香港人民對於佔領運動的公民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