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魏子林:香港區議會選舉的性別政治

驟眼看,在仍然傳統理解為「男性天下」的政治領域,香港女性似乎巾幗不讓鬚眉,事實真的如此?

魏子林:香港區議會選舉的性別政治
參選區議會選舉大坑選區的楊雪盈。

2015年區議會選舉(下稱區選)結束後,翻開報章,可見民主黨主席劉慧卿、民建聯主席李慧琼、公民黨主席余若薇、人民力量主席袁彌明等女性政黨領袖,率領群雄向傳媒總結是次選舉得失。驟眼看,在仍然傳統理解為「男性天下」的政治領域,香港女性似乎巾幗不讓鬚眉。然而,據筆者粗略統計是次區選的結果,香港區選女性的參政程度仍然停留在八年前的水平──每五個區議員中,少於一個區議員為女性。有趣的是,十八區的女性區議員比例參差,有分區完全沒有女性區議員當選,有分區卻出現女性當選人比男性的多。性別平等和民主自由環環緊扣,香港政治的性別議題值得各界關注。

每五個區議員中,少於一個為女性

圖一。圖:端傳媒設計部
圖一。

根據婦女事務委員會的報告和筆者的整理,撇除由政府委任的議員和當然議員,香港的女性民選區議員百分比(包括因只有一位參選人而自動當選的議員)由第一屆區議會(1999年)的15%上升至第三屆(2007年)的19%(註一),但隨後兩屆卻保持此低水平,包括是次2015年區選(圖一)。這相等於,每五個香港區議員中,不足一個為女性。橫看國際,英格蘭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地區議員為女性(註二),各國議會聯盟(Inter-Parliamentary Union) 的統計指出,全球平均女性議會成員比例為22%(註三)。香港女性區議員的比率仍然比國際水平低,多年來也沒有明顯進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