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之後,第一任香港特首董建華開歷史之倒車,在區議會重新加入委任議席,直到今年區議會選舉才能重返九七年的原點,所有議員均由直接選舉產生。
區議會曾經是香港民主發展的火車頭,自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是推動市民參與地區事務及民主選舉的第一道平台。但直到今天,區議會在性質上仍然離不開只是「地區性的諮詢組織」,除了「文娛康體、環境改善」這些基本的工作之外,實質則權力仍然十分有限。政府雖然一再表示會擴大區議會的權力,例如把政府的一些地區服務及公共設施的管理權交予區議會,但過去幾年都沒有明顯的進展。過去幾年,政府無疑也是增加了區議員的薪酬及津貼,也向區議會增加了撥款,但在權力及職能沒有相應擴大的前提下,新增資源只是更有利於原有的地區勢力,令地區議會由建制力量主導這一種格局更難扭轉。
這一局面當然是對政府的施政較有利,政府事實上也往往利用區議會由建制力量主導到的優勢,來增加政府的施政本錢。例如在政改爭議中,甚或其他具爭議性的全港性事務上,政府都不得不以爭取區議會的支持來抗衡立法會及民意的壓力。政府的弱勢與縱容,後果是令區議會的操作也越來越偏離規範,議會文化不但沒有得到提升,更是每況愈下。難怪有人說香港的區議會,雖然符合「一人一票、全面直選」的普選原則,選舉產生的卻只是一個徒具議會之名,沒有實權,議事水平每況愈下,最多只能算是點裝民主的「偽議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