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議會選舉正式走入最後決戰時刻。作為雨傘運動後香港首場大型選戰,使今屆區議會選舉備受矚目,一則,是雨傘運動爆發顯示社會存在對政府的極大不信任,但同樣有很多其他市民被親中機器動員反佔中,兩者衝突更令中間選民選擇迴避,不同取態間的變動,將反映在整體今次選舉的佈局;但除了勢力比拼,雨傘運動過後相當多的參與者,以傘落社區為理念介入區選,希望將雨傘運動爭取真正民主的目標,以及過程中的互助守護精神,延伸到社區之中,更是令今次選舉成為了更深化的理念對決。無可避免今次選戰與上一年的民主運動有着很大的連結。
新的希望 對抗 既有局面
新的傘後團體和約章運動,往往強調「深耕」,社區上的共同參與共同決定,而強調不同於以往單向、由上而下的領導;而且政策範疇上也開拓關注環境、動物社區共融、社區綠色經濟等議題,推動社區進步。由於傘兵大規模參選,再加上部分泛民參選人加入相關的約章行列,相比此前提倡相近議題的民間團體的參選規模,在今次選舉更見壯大。而這些方向相比起搞活動派物品的「地區實利」,更是令地區經營的方式更為多樣化,方法之間也已見交集。
但與之面對的,是一個對親北京政團越發有利的選舉趨勢。回顧以往區議會選舉,投票率相對於立法會選舉為低,而泛民主派在區選的結果也不如立法會,每每由親北京政團奪取議席,背後同時有着北京調撥資源,而且透過駐港機構指揮,對親北京政團的區選選戰由上而下協調與統制。越見成形的新社區概念,在今次選舉正是與親北京政團的演練組織機器相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