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繼續罵建制派搞「蛇齋餅糉」、哀嘆區選只是「蛇齋餅糉」的較量、嘲諷屋邨C9(師奶)只懂看CCTVB。似乎香港就存在着一批坐困鐵屋的先覺知識分子,面對睡着不醒、醒了裝睡的群眾,跌足長嘆之外沒有什麼可做。不過這種情況並非香港獨有,而是所有後進地區也存在的,在城市發展上,就是學者所講的「二元結構」,而「二元結構」不是城市景觀,更存在於人的心態。問題是自認為先覺的一批人,用什麼態度來看那個「師奶」的世界。
70年代以前的香港城市發展,充分展現「二元結構」格局。當時的中環尖沙咀已是先進城市般的現代部分(modern sector),但火車過了畢架山隧道便是個現代化水平相當低的傳統部分(traditional sector),一些地區甚至還需要人道救援組織協助。這種二元結構在很多後進地區也存在,如現在的泰國、印度,以至中國也是這樣。後進地區的現代化歷程往往是「讓一部分人先現代起來」,特別如英國式的自由放任管治,並不着意在整個印度、整個香港都進行現代化。只要有足夠的大城市能配合帝國的需要便足夠了,廣大的農村停留在傳統狀態,對宗主國而言不是大問題。
但二元結構並不只存在於城市發展,在「讓一部分人先現代化起來」的發展策略下,人的心態也存在着這種二元結構。已故史學家黃仁宇留意到這種情況,他年輕時參與抗戰任下級軍官,作為受過現代軍事教育的軍官(現代部分)就跟從農村招募而來的士兵(傳統部分)有很大矛盾。他說:「我還記得我們在軍官學校的時候,鋼盔塗油,閱兵時戴白色手套,腦袋裏滿腔新式戰術。及至下部隊發現我們的士兵半像乞丐,半像土匪。我們不僅不用新式教育去感化他們,還隨着他們去吃狗肉,講粗話,對老百姓心狠,如此才有傳統的英雄好漢性格。」(黃仁宇,《大歷史不會萎縮》)黃仁宇說得生動,但也顯示了現代化知識分子面對傳統心態的廣大群眾時無奈,也凸顯了他的適應方法,他沒有指摘手下士兵沒文化水平低,而是「到群眾中去」,這是值得留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