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緬甸舉行了25年以來相對自由平等的國會選舉。根據緬甸憲法規定,國會上、下議院共664個議席,只有75%(即498席)透過公開選舉產生,餘下25%直接由軍方委任。執筆之際,這次選舉的最大反對黨全國民主聯盟(下稱全民盟)發言人宣布該黨獲得70%票數支持,亦即超過執政門檻需要的67%。同一時間,執政黨聯邦鞏固與發展黨(下稱鞏發黨)主席泰烏(Htay Oo)亦公開表示他們在這次選舉慘敗,並接受選舉結果。全民盟這次眾望所歸,主要票源相信來自仰光、曼德勒等城市,以及國內中、南部地區。假如政權能夠順利和平交接,那便意味全民盟將以最大黨姿態接掌國會,極有機會掌握明年總統選舉的決定權。
不少媒體早前已預計全民盟會於國會選舉大捷,但這次選舉有幾點特別之處,有異於選前預測,值得讀者留意:
瑞曼能否成為總統候選人成疑
首先,鞏發黨前主席、國會議長瑞曼(Shwe Mann)點票開始不久已承認落敗,並在個人發出聲明表示議席由全民盟獲得。瑞曼過去一直被視為前軍事強人丹瑞(Than Shwe)心腹,外界認為他極有機會成為下屆總統。然而,今年8月鞏發黨突然發生「政變」,瑞曼被革除黨主席一職。瑞曼在選舉前多次表示願意與全民盟領袖昂山素姬合作,而且今年6月以議長之職允許國會啟動修憲程序,企圖削弱軍方勢力,開罪不少保守派元老,成為失去黨內主流「祝福」的主因。不過,有研究報告發現,瑞曼即使被邊緣化,仍然無損他與昂山素姬的合作關係。該報告指出全民盟有意讓賽,派出一名寂寂無聞的黨員充當瑞曼的競爭對手,希望保送瑞曼入局,誰知他竟然無法通過考驗。即使瑞曼仍有機會被全民盟提名為總統候選人,但雙方合作基礎主要源於修憲議題上。除非瑞曼能夠動員其他鞏發黨議員支持修憲,讓昂山素姬未來可以順利參選總統,否則其政治生涯將會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