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會後的記者會看來,馬習會所達成的共識,內容平穩,並無新意。只是,這個會來得很突然,馬英九曾多次努力促成這箇會議,但習近平的反應一直都很冷淡。現在為什麼會突然應允呢?這個時間點有什麼特殊的意涵呢?我個人認為,這個會議的舉行,應放在中國的全球戰略中來審視,才能看出其中的意義。其實,只要看看中國最近的國際動態,就很清楚這件事情之所以發生的來龍去脈了。
今年9月,中國舉行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閱兵,這個閱兵與5月份蘇聯舉行的閱兵很接近,主要目的都是展現兵力,很多西方媒體甚至形容是「軍事主義」的復活。參與這次閱兵的外國領袖,除了韓國總統朴槿惠和捷克總統澤曼外,其餘都是威權,甚至是獨裁政權,自由國家的領袖幾乎都沒參加。這次閱兵,參加者與不參加者的分界線,幾乎就是過去冷戰格局的再現。
二次大戰之後,美蘇兩大集團形成了「冷戰」格局,也主導了戰後世界政局的發展。1989年蘇聯解體,中國的經濟改革也全面實施,正式宣告冷戰的瓦解。但是,最近,冷戰似乎再度復活。在歐洲,烏克蘭的危機,尤其是馬航客機被擊落的事件,使得歐洲再度陷入冷戰時期「北約」和共產東歐的對峙。在亞洲,中國與美國、日本、菲律賓、越南等國在東海和南海的爭執,也使得昔日的對立格局再度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