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郭正亮:民進黨面對馬習會的兩難

民進黨終究仍需就「如何維持兩岸現狀」提出可行之道,進而提出如何使「蔡習會」成為可能,才能凸顯不亞於國民黨的兩岸執政能力。

郭正亮:民進黨面對馬習會的兩難
2015年11月4日,台北,民進黨黨主席蔡英文於民進黨中常會前針對馬習會發表演說。

馬習會來去匆匆,從11月4日正式宣布,到11月7日短暫登場,台灣社會再次陷入藍綠對立與倉促混亂。馬政府從宣布到舉行馬習會,中間只隔3天,對於兩岸協商情況始終秘而不宣,直到11月3日消息外洩,才不得不被迫對外承認,不但立法院長王金平事前毫無所悉,甚至連前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卜睿哲以及日本媒體也大呼意外。

如此攸關台灣前途的兩岸大事,卻以如此違反民主監督的方式草率進行,也難怪會引發許多台灣民眾的強烈反彈。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在第一時間痛批「馬習會匆促讓國人知道,傷害台灣民主政治」,還對馬英九把馬習會比喻成「搭橋」表示「如果沒有民主程序、資訊公開透明、國會監督的完整建構,這座橋就不會很穩固」。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也認為馬習會引發多人反對,是因為「過程不夠透明,不同黨派也不能參與」。

11月6日兩岸政策協會公布馬習會民調,發現儘管有高達56.7%民眾支持兩岸領導人會面,卻只有43.9%民眾贊成馬習會,顯示台灣民眾對馬英九的不信任感,已經弱化了馬習會作為兩岸搭橋的正面功能。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