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炎熙,一介普通小市民,今年60歲,首次參選香港區議會。他沒有政黨背景,卻號召接近50人的龐大助選團,只因他不是空降。他生活的天水圍天頌苑,被揭發部分大廈「短樁」,他在社區展開一場跟政府對簿公堂的維權硬仗。
翁愛明,一介平凡師奶,住在沙田翠湖花園,跟一眾街坊追查24年樓齡、共6座的翠湖花園,維修費用為何竟高達2.6億,最終成功揭發圍標和貪污,自己也走進社區民主,決定參與這屆區選。
2015年香港區議會選舉,有傘兵和地理教授參選,主打環保等後物質議題,改善生活質素(Link)。他們推翻區議員作為提供服務的代議士模式,深信民主在社區紮根是後雨傘困局的出路。另一方面有些社區在苦苦「維權」,控訴屋苑不公義,捍衛街坊辛苦掙來的血汗錢。社區自主和全港性民主於屋苑「維權」、程序不公、天價管理費和維修費面前,又是什麼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