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李敏刚:意志的博弈

不少人觉得,非暴力公民抗命作为抗争策略,已经证明无效。我却以为不必这么快就下这个结论。

李敏刚:意志的博弈
德累斯顿火车站抗争后一个月不到,东柏林50万人和平示威,柏林围墙倒下,东德政权遂告瓦解。图为柏林围墙遗址。

去年的雨伞运动,二十万人走上街头,占领金钟、旺角、铜锣湾的交通干道79天。抗争者只有捱警察打的份儿,却守住了一个个的占领区,甚至筑起了街道上资源共享、守望相助的乌托邦。但占领最终被清场,中央半步不让,特首普选无期,雨伞运动可说无功而还。不少人因此觉得,非暴力公民抗命作为抗争策略,已经证明无效。

我却以为不必这么快就下这个结论。把视野由雨伞运动拉开,回顾一些成功的非暴力抗命例子,检视其成功的理路,也许也有助我们更立体地去检讨雨伞运动的成败,甚至整个非暴力抗争策略的意义。在这里,1989年中欧共产阵营诸国民主化的非暴力抗争经验,便是值得细读的历史。

谈到中欧诸国的民主化,我们说的多半是一个地缘政治牵动民主转型的故事:苏联自戈尔巴乔夫上台以来推动自由化改革,放松对中东欧的卫星共产政权的控制;这些威权政府,一方面不再有苏联武装支持的保证,一方因为计划经济崩盘,遂和民主派领袖谈判,开放政权。于是共产政权在1989年如骨牌般快速倒台。抗争在整个进程中仿佛无足轻重,于是往往被论者忽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