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学生
上年9月26日,学生冲入“公民广场”以重夺这在2012年反国民教育科事件的主要公共空间。为阻止更多示威者进入广场,警察使用胡椒喷雾及警棍来驱赶示威者。而示威者反过来用雨伞去保护自己,免受胡椒喷雾的伤害。这行为将“雨伞”这符号转化为示威者免受警察暴力伤害的“保护”。
这事件标示着香港自1967年暴动以来,首次以大型的暴力处理香港本地的示威者。香港众多的市民透过大众传媒及社交媒体看到现场的情况。很多市民认为警方对和平的示威者采用了过多及不必要的暴力。不少人向警监会投诉,更有不少市民加入示威,并且在外围对警方进行“反包围”。
于此阶段,“保护学生”这口号代表了不少示威者,特别是那些新加入的示威者的“情.感”。市民普遍未有预计到政府会出动防暴警察,并使用如此大的武力,去镇压手无寸铁的学生和市民。再者,警方更使用了不少非人道的方法去对待示威者,例如:不容许公民广场内的示威者去洗手间、接收闸外递进的食水等;都进一步激化了一般市民的“道德冲击”。市民开始意识到他们所熟悉的世界,并非如他们所想运作。对原有规范的违反使人产生焦虑,并促使他们更有意识地、更积极地去收集有关运动的资讯和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