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邱毓斌:政治如何能响应社会的苦难与期待?

来自公民社会的要求与压力势必要更强更大,台湾才有可能改变政治遭垄断、权力被滥用的局面。

邱毓斌:政治如何能响应社会的苦难与期待?
逾二万民众于去年三月底在台北参与反服贸集会。

前一阵子到一个青年营队演讲,满屋子是殷切期盼参与社会改革的热血活力。一个年轻学生举手提问,要我比较1990年的野百合学运以及去年的三一八反两岸服贸协议运动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我讲了两个亲身经验:

1990年的那场学运中,我有幸担任了纠察队长的工作,每天协调数十位同学一起面对镇暴部队及处理各种挑衅与突发状况。有一天,几个队员来找我,请我去帮忙处理捐款处纠纷。我心想,捐款哪会有什么纠纷?但见队员拉着一位来自屏东的老伯伯,不让他靠近捐款箱。老伯伯的样子与口音,应该是1949年跟着国民党到台湾来的老兵。为什么跟他拉扯呢?因为,老伯手里拿着应该是毕生积蓄的金戒指与金项链,想要往箱子里投。

“你们让我捐吧!我等了一辈子,就等到这个机会啊!”老伯伯的哀求让旁边围观的民众都感动落下泪来。我跟队员们排成一列,跟老伯伯鞠躬:“老伯,我们担待不起啊!”他伤心地哭了起来,我们围近他,一边道谢一边都跪了下来,跟着哭成一团。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