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小党不死,只会凋零”:当土壤缺乏养分,台湾第三势力还有未来吗?

我们也许不用这么快就对第三势力悲观,而应该想想现在的第三势力到底有没有摆脱大党蚕食、另立山头之可能?

“小党不死,只会凋零”:当土壤缺乏养分,台湾第三势力还有未来吗?
2024年9月8日,民众党主席柯文哲因涉京华城容积案,遭台北地方法院裁定羁押禁见,民众党晚间在立法院外发起公民开讲活动。摄:林振东/端传媒

近期,随着民众党主席、前台北市长柯文哲涉弊事件越演越烈,台湾社会也激起了第三势力该何去何从的议论。 其实,在选举制度长期对小党不友善下,台湾的小党向来就没太大生存空间。 看看早期挥军国会的新党、台联、亲民党,到后来的时代力量、台湾基进、台湾民众党,不但斩获席次有限、赏味期不长,在与蓝绿两党难以切割的分合之间,也使党性建立困难。 即使,因为政治环境变迁快速,时势总能造出几个英雄,但英雄们在缺乏养分的土壤里,实在很难撼动时势,让小党开枝散叶。

就历史脉络来说,首先,台湾自民主化之后,从国民党“出走”的新党与亲民党,是台湾最早被视为“第三势力”的政党。 基于国民党犹然厚实的支持结构,新党不但1996年(无党籍的林洋港、郝柏村获新党支持)、2000年都提出总统候选人,亲民党的宋楚瑜更是从2000年(以无党籍参选)一路战到2020年,几乎无役不与,且两党的国会选举也都有相当成绩。 在当时,以前总统李登辉为精神领袖的另一小党“台湾团结联盟”,则是结合了国民党内本土派以及民进党的独立派,形成另一股势力,于2001年、2004年的立委选举,也都斩获了超过十席的区域及不分区立委。

其次,2005年的第七次修宪,为台湾立委选举制度带来重大变革,除了席次从225席被减半为113席,更把原先的“复数选区制度”(一选区选出多名当选人)改为“单一选区制”,从73个选区选出73席区域立委,并划分三分之一席次为全国不分区,由政党票5%的当选门槛, 产生34席不分区立委,且延长立委任期至四年,自2008年并同总统选举进行。

因此,在选制变迁后,对于支持者仍脱离不了国、民两党的几个小党来说,基于单一选区必须捉对厮杀的情势,不但几乎难有当选国会议员的可能,不分区能分到的席次更是大幅萎缩。 亲民党于2008年与国民党共推候选人之下,仅存原住民一席,新党与台联甚至还无法跨越不分区当选门槛,全军覆没。 而继续奋战的台联与亲民党,台联仅于2012年获得三席不分区席位,亲民党在2012、2016年也仅剩下三席立委,与过去最多曾拥有46席的国会席次相去甚远,到了2020年大选,终究还是敌不过5%门槛而席次归零。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