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梁一梦:反《逃犯》修例,港府算漏了的三件事

今次港府以至北京在《逃犯条例》修订的让步,被《纽约时报》形容为国家主席习近平上台后的最大退让。事后检讨,这次政治误判有几个主要的“死因”。

梁一梦:反《逃犯》修例,港府算漏了的三件事
2019年6月16日,民阵发起反对《逃犯条例》修订的大游行,期间太古广场外,有游行人士向坠落不幸身亡的“黄衣人”默哀。

两场百万人游行,150枚催泪弹,20发布袋弹,几发橡胶弹。两周的“反送中”示威之后,香港从此不一样。

反《逃犯条例》修订事态急转直下,情况属近年仅见。到底港府当初为甚么要推出《逃犯条例》修订?后来为甚么会政治急转弯?这应该是许多关心中国和香港政治的人心中的谜团。中国政治运作并不透明,决策鲜有公开纪录和文件可追溯,因此,难以肯定地要回答为何港府会启动《逃犯条例》修订,但观察者也可以从一些政治运作的表象,去猜度暗室里的考量。

首先,《逃犯条例》修订似乎是真的由特首林郑月娥提出,这点大概可以由修例前后的政治动员中看到。在中国,重要的政治运动有一定的动员轨迹。首先,党会动员主要喉舌提出关键的政治主张,接下来党的支持者会加入声援,最后则是由上而下地动员一般民众参与运动,千帆并举,营造不能抗拒的舆论声势。可是在今次修例事件中,许多香港建制的重量级人马由始至终都没有明确表态支持修订,例如两任前特首董建华和梁振英,以至许多行政会议成员亦保持沉默,如召集人陈智思,以及任志刚和李国章等。近期香港政圈传出风声,建制中人也在私下批评林郑,罪名亦是指责林郑错判政治形势。这些迹象显示,修例很可能由林郑自行提出,以致动员姗姗来迟。

然而,姑勿论修例是由哪一方提出,在后来事态的发展下,溯源意义并不大。林郑月娥一力承担了是次“政治误判”的责任,但事实上反《逃犯条例》修订事件发展至后期,已被中央视为与外部势力的政治决战,林郑未必再有绝对的自主权。早于5月,中联办主任王志民就曾多次公开力挺修例,并且有报道指他向全体建制派鞠躬要求他们归队支持修例。如果中央有意阻止《逃犯条例》修订通过,它有绝对的权力要求林郑停止,所以“政治误判”显然并非只限于林郑,而是涉及整个港澳系统对香港民情的错误估算和部署,令北京在事件上吃了一场罕见的政治败仗。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