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国际书展结束了,今年50万的参展人次,继续创下近七年以来的新低,人潮减少,营业额下降。展后的媒体评论全都是负面字眼,抨击书展变成卖场,展位租金昂贵。承办的书展基金会也变成指责对象:万年董事会没有新血轮,以至于创新不足,无法面对时代的变局。
但就在开展的第二天,大陆著名的财经新闻媒体发了一篇长篇报导,洋洋洒洒四、五十张即时快照、盛赞书展各展区、书单特色,甚至及于会场外的“公民书展”。如果只看这个报导,你会觉得这是一个生气勃勃、生意盎然,充满人文气息、活力创意、爱书人必访的精采书展。 真相是哪一个呢?真相还在两者之间以及之外。台北国际书展(本文简称“北展”)像一只大象,从不同角度会看到不同样貌。为了要看清楚这只大象,我们得把视野展开。
书展不能不卖书
北展的前身,是出版公会在“台北国际学舍”办的国际学舍书展。国际学舍虽然有个“国际”字眼,但其实个货真价实的大卖场,任何人只要租得起摊位,就可以在里面摆摊卖书(唱片、录音带、玩具、开学用品等)。等到上世纪80年代末,国际学舍拆掉了(原址在现在的大安森林公园里面),当年的新闻局就和央图合作,另外开办了“中华民国台北国际书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