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史上规模最大的“大罢免”投票即将登场,首波罢免投票将于7月26日举行,共有24位立法委员及新竹市长高虹安等案进行投票,第二波投票将在8月23日举办,共有七名立委与“重启核三公投”同步展开。这波全台大罢免成为台湾上半年以来最受瞩目的政治焦点,投票结果不仅可能重塑国会版图,也考验政党回应民意的能力。
自2024年5月陆续启动的罢免行动,历经提案、连署、查核等程序,迄今已有33件案件(另有一起南投罢免绿营议员陈玉铃以失败作收),共涉及北、中及东部等11个县市、31个立法委员选区及新竹市长,通过提案门槛进入最后投票阶段的政治人物达32人。这是台湾自宪政设立以来规模最大的罢免。
全台大罢免可追溯至2024年立委选举后,新一届国会形成国民党52席、民进党51席、民众党八席的“三党不过半”局面。由于蓝白联盟合作推动多部争议法案引发社会反弹,让多个民间团体号召罢免蓝营立委与首长,并在今年以来获得民进党中央的响应,因而展开这波延烧全台的大罢免行动。
依据目前国会结构,民进党若要在国会单独过半,需取得至少57席。目前民进党握有51席,距离过半门槛尚差六席。换言之,若在罢免后的补选中,民进党能额外增加六席,即可主导国会议程,打破蓝白在野联盟下的僵局。
不过,罢免案通过有一定门槛,需同时符合同意票高于不同意票,及25%得票门槛等条件。一旦罢免成功,该立委职位将空缺,直到补选完成。同时,立委被免职后,不得于四年内在原选区参选,但可跨区参选。
不过,即便罢免成功,政党仍须经过补选程序,在三个月内选出新任立委。换言之,民进党欲重新掌握国会主导权,除了必须至少罢免掉六席蓝营立委外,还必须在补选中全数选上。因此,罢免若未能转化为补选胜利,最终席次仍充满变数。

哪些国民党立委进入三阶投票?
在此次全台大罢免行动中,在7月26日及8月23日两次投票中,国民党计有31名立委面临罢免投票,约占该党在立法院席次的57.4%。这意味著全台有接近六成国民党立委有遭到免职风险。参与本次大罢免投票的县市包括基隆市、台北市、新北市、桃园市、新竹市、新竹县、台中市、云林县、花莲县、台东县与南投县。
在台北市,共有五位立委面临罢免,分别是中山、松山部分的王鸿薇、内湖、南港区的李彦秀、大安区的罗智强、信义区与松山部分的徐巧芯,以及文山、中正部分的赖士葆。
新北市则有五个选区的立委进入罢免投票,包括淡水、三芝、石门等地区的洪孟楷、板桥部分的叶元之、中和区部分的张智伦、永和与中和部分的林德福,以及汐止、万里、瑞芳等地的廖先翔。
桃园市有六位立委被提名罢免,涵盖芦竹、龟山等地的牛煦庭、大园、观音等地的涂权吉、中坜区部分的鲁明哲、桃园区部分的万美玲、平镇、龙潭的吕玉玲,以及八德、大溪、复兴等地的邱若华。
台中市三位立委进入罢免投票,分别是西屯、南屯区的廖伟翔、北屯、北区的黄健豪,以及西区、中区、东区、南区的罗廷玮。
其他县市部分,基隆市立委林沛祥、新竹市立委郑正钤与市长高虹安、云林县部分乡镇立委丁学忠、花莲县立委傅崐萁及台东县立委黄建宾。
此外,南投县立委马文君、游颢,新北市第11选区的罗明才、台中市第8选区的江启臣、台中市第3选区的杨琼璎、台中市第2选区的颜宽恒,及新竹县第1选区的林思铭等七人,都通过提案门槛进入最后投票程序,中选会公告将于8月23日举办投票。

多个选区蓝绿势力消长
就目前各罢免选区的政治生态,虽由国民党立委执政,但选区结构在过去不再是传统“蓝大于绿”的选区。不少选区曾在2016年或2020年被民进党“翻盘”,更有不少选区在2024年立委选举中呈现蓝营立委仅以微弱优势胜出,甚至出现在“三脚督”局面下才险胜的情况。
以台北市为例,虽然罢免案涉及的选区如南港、内湖、士林、北投等,过去20年大多由蓝营把持,但其中第四选区(南港、内湖)在2020年曾短暂被民进党的高嘉瑜拿下。这显示原本的蓝营铁票区已出现松动。
此外,以新北市来看,被提名罢免的五个选区中,有四个在2016年曾被“翻盘”,更有三区在2020年持续由非蓝阵营掌握。唯一例外的是永和地区的立委林德福,他所属的选区仍维持国民党长期优势。林德福为七连霸立委,担任立委职务累积超过23年。此外,新北市第11选区的罗明才,前次选举大胜对手20%以上,至本届为止已是八连霸立委。
桃园市则有多达六位立委遭到提名罢免,其中仅有两个选区在近五届未曾翻盘,其余选区皆出现过蓝绿消长,尤其第2选区的涂权吉与第3选区的鲁明哲,两人在2024年当选时,与对手的差距分别为0.58%及2.97%,可见选区内部的蓝绿势力十分接近。
台中市的情况也类似,罢免涉及选区多在2016年和2020年曾被民进党拿下,三位立委廖伟翔(第4选区)、黄健豪(第5选区)和罗廷玮(第6选区)在2024年胜选时,除黄建豪以10.47%的差距胜出外,另两名的胜选幅度则为个位数差距。
据选举资料,2016年民进党在台中第4、第6选区胜出,泛绿的时代力量则拿下第3选区;2020年民进党稳固第1选区及第6选区,泛绿的台湾基进也在第2选区获胜。国民党仅在第3,且面临泛绿阵营的激烈竞争。
2024年,国民党廖伟翔、黄健豪、罗廷玮分别以50.02%、51.55%、52.10%的得票率,分别以2.67%、10.47%及7.52%的差距击败民进党对手,赢得选区席次。然而,他们的领先优势均在个位数百分点,显示其政治基础尚不稳固。
不过,台中第2选区的颜宽恒、第8选区的江启臣,以及第3选区的杨琼璎,前次选举皆以超过10%的差距胜出对手。
至于基隆市立委林沛祥和新竹市立委郑正钤所属选区,两地在2016年曾出现政党轮替情形。2020年,基隆市再度由民进党蔡适应夺下,新竹市则由国民党郑正钤胜出。到了2024年,基隆市与新竹市都呈现至少“三脚督”竞逐格局。而在新竹县第1选区,在任的蓝委林思铭前此选举以逾20%的胜幅大胜对手。
云林县丁学忠立委与南投马文君立委所属选区,在2024年除丁学忠以不到2%的差距险胜外,马文君则以13.87%的胜幅击败对手。
花莲县的傅崐萁和台东县的黄建宾,所属选区虽然目前仍“蓝大于绿”,但也都在2016年曾被短暂翻盘,而黄建宾在2024年更是在泛绿阵营分票下才得以不到1.5%的幅度胜选。

三种罢免结果的情境
大罢免结果对国会生态的影响备受关注。若大量蓝营立委遭罢免,且民进党赢得补选取回关键席次,将可能终结“三党不过半”格局,使民进党成为稳定多数,重掌国会议程。但若多数罢免案未通过,国会结构仍可能维持现状。
根据国会席次的变化,可以推演出三种不同的政局走向,而“六席”将是国会主导权的关键分水岭。
在第一种情境中,对民进党而言,假设国民党遭罢免不足六席,其席次仍可维持在49席以上,民进党即便在补选中全胜,顶多仅能达到56席,未能单独过半,国会生态将与现有僵局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相反地,若国民党仅丧失2至5席,虽使民进党成为名义上的第一大党,但蓝白联盟依然掌握过半优势,民进党难以主导国会议程。不过,在此情境下,民众党的关键角色反而被凸显。蓝营若要维持法案与议事主导权,不仅需从过去仅要求民众党保持中立或缺席,还必须争取其在具体表决中实质支持国民党的版本,合作关系将从过去要求民众党“不反对”转变为“得赞成”。换言之,民众党的谈判筹码与议价能力将进一步提高,民众党在是否继续支持国民党或转为中立之间,将陷入更艰难的抉择。
然而,若国民党的罢免席次达到六至十席,情势将出现显著变化。国民党的席次恐降至44至48席,相对地,民进党有机会在补选全胜的情况下至少上升至57席,进而单独过半,取得国会主导权。届时立法院长、副院长的产生,以及关键法案、人事同意权等,都将易主民进党。而民众党在两大党席次差距收敛的情况下,其议事影响力将被削弱。值得注意的是,民进党一旦在本届国会首度过半,将能加速推动党政重大法案、调整各委员会权力分配,强化施政效率。
最剧烈的变化,将出现在第三种情境——国民党遭罢免十席以上,且民进党补选全胜。而此难度同样最高。若此,国民党将仅剩44席以下;相对地,民进党将稳定过半,取得57席以上,成为制度性与结构性的“全面执政”。

在此情境下,自2024年新一届国会以来各种因朝小野大的施政困境,将全面翻转,并形成由民进党全面主导国会议程与法案节奏的局面,重塑委员会与召委结构,国会攻防重心并转向民进党内部的协调为主,而非与在野党角力。
此外,对国民党与泛蓝阵营也将面临巨大压力,这将是一场制度性的失败,不仅难以制衡,更失去谈判能力,陷入边缘化。同时,国民党势必面临党内检讨与路线争辩,未来选举策略与是否与民众党整合,势必面临新的挑战,泛蓝板块亦可能出现新的重组压力。
是此,一但满足六席的“罢免成功”以及后续的民进党“补选胜出”的两阶段条件,将意味著朝小野大局面的根本翻盘,制度变革、政策和人事案的推进,都有可能在下一个新会期明显加速。
本会期原定于5月底结束,不过此前立法院已将第三会期延长至7月31日,日前再延长会期至8月31日,创下台湾史上最长会期的纪录。
值得注意的是,在罢免与补选之间,假设有部分立委因罢免而遭即刻去职,导致国会席次占少于法定的113席,在在任人数减少下,包含表决门槛、委员会召委分配及法案推进等,都必须依照实际在任人数计算与调整。
在国会总席次空缺阶段,立法院会进入减员状态,在此期间,国会运作包括表决门槛、委员会人数等,皆将按现职在任席次重新计算。因此,假设7月26日投票结果,有六席蓝营立委遭免职,席次剩下107席,所有重要决策与委员会分配都会依照107席计算。此时,国民党的48席加民众党的8席,蓝白联盟总席次仍以56席过半(此时过半门槛为54席),朝小野大的格局并未改变。
是此,民进党如想在大罢免后、补选结果出炉前重掌国会主导权,进而影响法案、预算、人事同意权等走向,至少须在罢免阶段成功罢免12席国民党立委,才能在补选前于立法院单独过半,主导议事。
此前,清华大学客座教授小笠原欣幸分析,对民进党而言,最好的情况是将罢免成功数提高到十席以上,才有机会赢得六场补选,如果罢免成功不到六席,将是严重挫败。而对国民党来说,如果能将罢免人数控制在五人以下,也算是事实上的胜利。
小笠原欣幸也指出,如果国民党席次减少,民进党重新单独过半的话,民众党的八席价值就会降低。他认为,支持国民党是符合民众党的利益的。

罢免后会发生什么事?
根据《公职人员选举罢免法》,一旦罢免案公告通过,被罢免者将即刻丧失立委资格,其席位随即出缺,而中选会需在罢免结果公告后三个月内完成补选程序。
为填补罢免所遗职缺,中选会将在罢免结果公告后启动补选程序。公告日三个月内皆可能成为补选投票日。预估7月26日罢免案若通过,最快可在8月1日前公告,依据惯例,推估首波补选的投票日可能落在9月下旬至10月底的周末。至于8月23日的罢免案,其补选也将于结果公告后的三个月内举行。
除了国会运作的即时调整,地方与全国的政治氛围也可能随之产生变化。各选区在补选期间将重新展开选战动员,党政活动也将随之升温。一旦多个席次同时异动,更可能对未来政党互动、行政立法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资深政治评论员、前亲民党文宣部副主任吴昆玉对端传媒表示,若国民党在此次罢免中遭遇重大挫败、席次锐减,可能影响蓝白两党的合作默契,并促使民众党采取更为强硬的路线。
吴昆玉分析,倘若罢免结果导致国民党在立法院的席次降至44席以下,民进党则在随后的补选中大获全胜,蓝营将出现严重失血,而民众党届时则可能透过领导人黄国昌的强大声量,加倍向国民党施加压力。
而国民党与民众党间的合作关系,在双方可分配资源骤减的情况下,恐怕也将面临考验,他认为,两党在2026地方选举的合作空间可能因此受限。
除了政党互动的调整,吴昆玉也预期国民党内部生态也会改变。他认为,若被归为“战斗蓝”的强硬派国民党立委如徐巧芯等人被罢免,党内恐难于短时间内找到类似的鲜明人物递补,反而可能偏向提名相对温和、务实的人选,以稳固选情。
吴昆玉表示,补选阶段国民党不至于出现严重缺乏人选的问题,党内仍有地方系统、无党籍等资源可结合,但走向可能趋于保守,以免再次触怒选民。
针对大规模罢免行动是否能根本缓解国会僵局,东海大学政治学者邱师仪持保留态度。他对端传媒分析,只要行政、立法分立的可能性存在,类似的权力对抗与杯葛就难以避免。
邱师仪也提出法国的两轮决选制(run-off system)作为可能的制度性出路。在此制度下,总统与国会选举若第一轮无人过半,则选前两名进入第二轮对决。这种设计可促使政党在选举过程中寻求整合、协调,并借由选民的“策略投票”,增加总统与国会多数来自同一阵营的机会,进而降低分立政府出现的可能性。
邱师仪表示,法国的两轮制选举通常在短时间内(一个多月)先后举行总统与国会选举,这种“顺风车效应”有助于选民倾向让新任总统拥有一个“可施政的国会”,从而提高朝野一致的机率。相较之下,台湾现行的单轮选制,总统虽由多数民意支持产生,国会却可能因政党席次分散而陷入僵局。
邱师仪认为,如果最后罢免结果有六席国民党立委被免职,除了国民党可能因此出现党主席逼宫与党内权力重组外,也可能促使蓝白阵营加速整合。

此外,他进一步表示,倘若大罢免席次超过六席以上,也象征台湾民意向中国大陆“说不”的力道增强。届时蓝白在两岸政策上都将承受压力,必须在政纲中强化抗中立场。但过于摇摆的调整,反而可能为民进党在下届选举的连任铺路。
不过,一旦最后大罢免未达低标六席,东吴大学政治学者陈方隅表示,一旦大罢免未能成功翻转国会结构,现行立法院的诸多乱象将更加恶化,严重影响政府施政。
陈方隅指出,目前国会已多次出现违法开会与违反正当程序等情形,部分委员会形同虚设,且立法院将宪法法庭冻结,剥夺了违宪审查的可能,“如果大罢免没有翻转国会结构,这些问题只会愈演愈烈。”
尤其临近年底明年度预算审查之际,陈方隅提醒,今年行政部门的预算遭到大幅删减与冻结,已严重影响政府运作。若罢免行动未能改变国会生态,这样的状况恐怕将重演,导致行政体系瘫痪。
民进党内部亦面临考验。陈方隅指出,执政党目前连自身的府会关系都处理不善,党团与其他两党之间互动更是紧张。若国会版图未能翻转,未来的政治僵局恐将更加严重。
对于蓝白阵营可能采取的策略,陈方隅分析,若罢免未竟全功,民众党势必延续现有的强硬路线。至于国民党,他推测可能寻求以特定区域利益作为筹码,换取民众党持续在国会施力。
评论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