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大数据权利之争:对不起,你的数据属于你,但我们有权使用

中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十年前就已呈交国务院审议,但至今仍未被提上立法日程。在立法缺位,政府和互联网巨头在数据领域大肆“圈地”之时,你能否保护自己的数据?

大数据权利之争:对不起,你的数据属于你,但我们有权使用
在这个每个人都变成了流动数据库的世界,每个行为都会被记录、共享。但是,当大数据渗透你在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时,这些我们产生的数据属于谁?政府和企业有权使用、甚至对它们进行交易吗?我们有没有权利对这一切 say no?图为2017年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在贵阳举行。

上个月,深圳交警的“行人过马路闯红灯曝光台”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刷屏。这套系统透过人脸识别技术,利用安装在各个路口的摄像头,抓拍闯红灯的行人,并将其姓名、照片等个人信息发布在路口大屏幕和官方网站上。“曝光台”最初仅对闯红灯者的身份证号进行了处理——隐去中间几位,直到在网上引起巨大争议后,才将当事人的姓名和照片进行匿名处理。据深圳新闻网报导,这套抓拍系统未来还可对接公安系统常住人口库、个人征信系统等。

几乎同一时间,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改委)上公布了两则通知,要求从5月1日起,禁止“特定严重失信人”在最长一年的时间里搭乘飞机或火车。而要成为“特定严重失信人”并不难,在火车上吸烟、随身携带管制物品、具备能力缴纳社会保险费但拒不缴纳、在证券期货交易活动中违法等,都有可能被入“黑名单”。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勇对媒体表示,截至3月6日,已限制900多万人次购机票、300多万人次买火车票。

这是中国官方酝酿多时的“社会信用系统”第一次大范围付诸实践。但早在2015年,蚂蚁金服(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的关联公司)旗下的芝麻信用、腾讯征信等八家机构早已开始试水个人征信业务。以芝麻信用为例,它会依据用户的个人信息,购买、支付、转账行为,甚至帐号中有多少好友、他们的消费行为等给用户打分,分数高者可享受租车免押金等福利。

自2014年国务院出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以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已和44个部门、所有省区市(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60多家市场机构建立了互联互通。在这个体系里,每个人都变成了流动的数据库,每个行为都会被记录、共享。但是,当大数据渗透你在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时,尚有几个基本问题没有被回答:这些我们产生的数据属于谁?政府和企业有权使用、甚至对它们进行交易吗?我们有没有权利对这一切 say no?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