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幻大会在成都:一场中国特色的多重“科幻”宇宙大陆

世界科幻大会在成都:一场中国特色的多重“科幻”宇宙

“参加世界科幻大会,有红旗专车接,住喜来登酒店,非常高级,科幻作家前世做 了什么,得到这般果报。”

陈子丰:“流浪地球”变“对木反击战”?超越人类自恋仍需提供加速度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冰心《春水》

火星上没有琉璃瓦:《三体》走红北美

刘慈欣:“我更希望美国读者看我的书,首先是因为它是科幻小说,而不是因为是‘中国的’科幻小说。”

《流浪地球》评分攻防战:“弥赛亚情结”与另类民主实践?

回顾整个事件,只能说网友在太多的问题上有强烈的表达诉求,而中国大陆的舆论和政治环境没有给他们表达的空间。最终,一部电影和一个网站承载了原本不应该由他们承载的任务。

刘冉:在污泥中描绘星空——作为科幻迷和国际主义者,我为何喜欢《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也许不是横空出世的里程碑,而是倒映在一地污泥中的星空:它几乎必然会被踩踏和扭曲,但毕竟为生活在沉重现实中的我们,展现了另一个维度的可能。

读者十论:矛盾的春节,流浪的地球

“读者十论”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组精彩读者留言刊出。

思想的十字路口:刘慈欣小说的德国思想谱系

分析刘慈欣的思想内核,我们会发现,他的小说再现了德国思想19-20世纪的发展脉络,而我们对小说的争议,其实也是在重复上个世纪的知识分子,对德国思想的争议。

读者来函:《流浪地球》随想——刘慈欣的电车难题

“正因为我表现出一种冷酷但又是冷静的理性。而这种理性是合理的。你选择的是人性,我选择的是生存,而读者认同了我的这种选择。他套用了康德的一句话,敬畏头顶的星空,但对心中的道德不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