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

江苏学生因作文未传递正能量受批评坠楼亡,你如何看教育谋求的“正能量”?

从“钟美美”到缪可馨,大行其道的“正能量”究竟是什么能量? 到底是谁在掌握定义“正能量”的权力?

2017年9月27日上海,学生们在学校的体育课期间在操场上奔跑。

2017年9月27日上海,学生们在学校的体育课期间在操场上奔跑。摄:Chandan Khanna/AFP via Getty Images

端小二2020-06-15 发起

缪可馨作文被老师多次、删改批评后坠楼身亡,你曾经经历过老师的语言肢体暴力吗?

从“钟美美”到缪可馨,大行其道的“正能量”究竟是什么能量? 到底是谁在掌握定义“正能量”的权力?

坠楼事件后,同班家长在微信群里为老师点赞的行为引热议,你认为这是家长在教育制度权力不平等关系下的“求生欲”?还是事不关己无法共情?

6月4日下午,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河滨小学的五年级学生缪可馨在作文课后,从四楼一跃而下,坠楼身亡。官方联合调查小组12日回应称,“他们共走访45名学生及3名老师,未发现当天课堂中存在辱骂、殴打学生情况。”但据学生家属发文表示,事件的导火线疑是老师对缪可馨一篇作文充满“负能量”的批评。

缪可馨的作文为一则《三打白骨精》的读后感。从网络上流出的图片可看,该老师对缪可馨的作文作出多处删改,而当中缪可馨在文中最后写到:“不要被表面的样子,虚情假意伪善的一面所蒙骗。在如今的社会里,有人表面看著善良,可内心却是阴暗的。他们会利用各种各样的卑鄙手段和阴谋诡计,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这段感想后被老师专门画出来,并批注“传递正能量”。

在坠楼事件发生后,该班级的其他多位家长在倡议下,纷纷在班级群里给涉事老师点赞,并表示老师“没有错”。至晚上,才有家长指出点赞不合时宜,想对缪可馨的家人说声“节哀顺变”。

事件再掀老师教育方式质疑

在缪可馨坠楼事件发生一星期后,社交媒体上掀起对老师教育方式的广泛讨论。

有匿名网友向缪可馨母亲透露,当日“袁老师批评她写得不好,全是负能量,批评了一节课,然后罚她再写2篇作文”,还打了她一巴掌。知乎上,一则《谁逼死了缪可馨》帖文吸引了1.5万读者赞好,多名网友也相继有帖文留言,对老师的做法表示批评。

有网友认为“老师改的许多地方过于严苛”,对于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不应当按照成年人的标准来看待处理。也有人指出老师的做法如同八股文一样,“满口积极向上”,但做的是“扼杀文化、扼杀想法、扼杀创意的事”。 然而不久前,黑龙江一名13岁男孩钟宇升在社交网络上以“钟美美”的形象拍摄各种“模仿老师”短片,受到网友热捧。不过“钟美美”其后把所有短片下架,有传言指其被教育部门约谈。虽然当地教育局其后澄清,但表示希望学校正面引导学生,拍一些“正能量”的作品。

当时已有网友对“钟美美”的短片表示支持,称想起了自己学生时期的老师,仿佛是“回到童年噩梦”,看著“让人瑟瑟发抖”。另有老师在微博上表示,认为“钟美美”不在过分丑化老师,而自己更从“钟美美”的模仿中“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

家长老师的权力结构

另外事后,家长在群里给语文老师的“排队”点赞,也让许多网友感到不理解和愤怒。

一位网友反问点赞的家长:“难道对于这样的老师还在教自己的孩子也没有半点担忧吗?涉及到自己孩子的时候,难道还能用‘她跳楼是她太脆弱’这种逻辑来自我安慰?”另有人分析,这些家长认为事件一个“意外”,无关自己孩子的安危,维护家长群里的“一团和气”才是当务之急。

有论者则认为“家长群”把家庭嵌入学校教育体系的制度设计,不光是把教育孩子的责任部分转嫁家庭,也是在加剧家长与校方的权力不对等。在这样的设计下,学生变成老师手里的“人质”,通过接龙点赞的站队老师的方式,是为了免得自己小孩在以后也被老师暴力对待。

绕不开的“正能量”

从“钟美美”到缪可馨,除了“老师”成为事件的核心外,“正能量”更是一个教育上绕不开的的话题。

“钟美美”模仿老师,当地教育局叮嘱学校正面引导学生,拍一些正能量的作品,“比如,多宣传一下疫情期间的好人好事,或者是老师正能量的一些事情”;缪可馨在文中写下“有些人表面善良,内心邪恶”的感想,被老师批注要“传递正能量”。

究竟“正能量”从何而来?“正能量”到底是什么“能量”?

“正能量”最早可追溯于日本作者江本胜2004年出版的心灵鸡汤书《水知道答案》。在其中,他将“爱和感谢”归纳为“正能量”,将“伤心、愤怒、灰心”等情绪归纳为“负能量”。这套伪科学理论被山木培训总裁,也是2010年因强奸罪被判4年有期徒刑的宋山木借用,并应用到控制员工的话术里:宋山木在意图强奸女员工会使用“你现在充满了负能量,我要帮你处理一下”类似话术。

2012年,“正能量”被当时的中共政治局常委王岐山提出,他指“中美关系增加正能量,就是为中美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增加正能量。”同年,习近平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时也说,“中美双方要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积累正能量。”

《中国青年报》于2012年4月发布“随手传播正能量”文章,指出今天论坛、博客、微博和社交型网站不该只是网民爆料“维权”、揭露社会假恶丑的“出气口”,同时完全可以成为当代中国人同舟共济、相濡以沫的平台;建议人们要“随手传播正能量,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善”。

2013年8月10日,由时任网信办主任鲁炜在北京主持的“网络名人社会责任论坛”,随后“人民网”发表短消息《网络名人共识共守“七条底线”》“网络名人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传播正能量。”

在此之后“正能量”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政治词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等倡导的政治理念挂钩,也越来越多地成为各人“自我审查”的借口。

就缪可馨事件,“正能量”的价值再度被提到众人话题上讨论。有论者指出缪可馨的可贵就在于,小小年纪就勇敢地在作文中告诉大家:“不要被表面的样子、虚情假意伪善的一面所蒙骗。”

“‘正能量’的前提是实事求是,即说真话;否则,就不能叫“正能量”。无论对大人,还是对孩子,说真话,是最大的‘正能量’!”

从“钟美美”到缪可馨,大行其道的“正能量”究竟是什么? 你又会如何定义“正能量”?

文:端传媒实习记者乐佳文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