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

转发前请先动脑袋

“要用脑袋思考,加上用一般的常识,来检视那些故意用复杂的专有名词,或令人搞得头昏脑胀的科技理论来包装的论点。"

刊登于 2015-09-29

插图:Tina Ko
插图:Tina Ko

读传播学院的A宝会固定浏览“端传媒"的网页,她一边看着一篇谈电话诈骗的文章一边问:“为什么电话诈骗用这么老梗(编按:台湾用语,意指被用了很多次的桥段)的伎俩,还是会有人上当啊?难道他们都不看新闻的吗?"

我提醒A宝:“不要以为这些乱枪打鸟的诈骗电话怎么那么笨,不创新一些说法,其实这些看似很笨的老手段,应该是仔细考虑后的选择。"

“为什么?"连在大书桌写报告的B宝也好奇了。

我举例子说明:“网络上有一封流传很多年,流传非常广的诈骗信,又称为奈及利亚(尼日利亚)诈骗信,这封非常荒谬的信件,只有非常好骗的人,才会当真,只要有一点点理智或经验的人,立刻会把这种电子信件删掉,骗子要找的是没有接过这种信的人,他们必须非常快速的从数以百万计千万计的人中,筛选出这少数天真得不得了的人,假如他们用的手法太聪明,就会有许多人在一开头上当,但是被愚弄一阵子之后,在最后关头起疑心没有将钱汇出。这些人浪费了骗子的时间,也是他们诈骗最大的成本。因此用老梗或笨方法,其实就是要快速滤掉那些终究不会被骗的人。"

AB宝在消化我这这段话,我停了一下继续说:“不过这是对于没有特定对象的诈骗手法,若是有人针对你,收集与研究你的个人资料后再来骗你,那就比较难判断,最好是像作者在文章里提到的,要预防,不要在网络上公开自己的讯息或个人数据。"

有图未必能为证

A宝附议我的话:“的确有人说,从网络或透过大数据分析,几乎可以巨细靡遗的查清任何人的底细。"

我点点头,继续刚才的话题:“除了诈骗电话,网络上也有很多骗人的假消息,包括虽然古人说有图为证,可是现在计算机合成照片的技术真的是日新月异,有时候连专家都无法辨识照片的真伪呢!"

读医学系的B宝也感慨:“有很多人转传的医药新知或保健小常识,其实都是捏造的,所以也有流言追追追的网站,专门破解这些似是而非的消息。"

A宝也想到去年的新闻:“去年六月判刑确定的台湾的三星写手门事件,台湾三星公司雇用写手在网络上PO文抹黑宏达电的手机,同时假装消费者赞美自家产品。其实这种手法还蛮常见的,几乎所有商品都会假借消费者之名进行网络营销,有许多知名部落客写文章推荐什么餐厅、什么产品,搞不好背后都有拿厂商的钱呢!"

我附议A宝所说的:“姊姊说得好,不过也有一些人转传虚假的消息只是没有经过大脑思考,唉,这个时代每个人每天都收到太多信息,我们已经失去辨别的能力,更懒得去求证。"

记者都忙得没时间求证?

B宝还是觉得不可思议:“可是许多大媒体也常报导有问题的新闻,难道现在的记者也不再求证了吗?"

A宝帮记者说话:“我想或许是他们太忙,时间太赶,现在都要求实时新闻,既然讲求实时,就没有时间让你慢慢去求证了。"

我摇摇头不同意:“我觉得记者应该要负把关的责任,同时每一条新闻在报导时也要用点脑筋想一想,至少也要用常识来判断一下嘛!我觉得当记者要报导新闻时,要对新闻来源所提供的讯息多一份怀疑,多一些追根究底的好奇才对。"

B宝问:“有没有比较简单的方法判断报导的真实性呢?"

人人都是记者

我想了想,回答:“我们要看发这讯息的人或单位值不值得信任,过去大媒体或是知名的记者会求证,就是深切体认到个人的品牌跟民众的信任度建立很不容易,所谓珍惜羽毛的意思,所以我们要辨识正确与否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讯息的来源。"

A宝继续问:“然后呢?"

我回答:“可能的话我们也要像记者一样,去求证,去做功课,甚至去询问专家或拥有第一手经验或数据的人,当然,也要用脑袋思考,加上用一般的常识来检视那些故意用复杂的专有名词,或令人搞得头昏脑胀的科技理论来包装的论点。"

B宝说:“若是看到每一则消息都要这么麻烦,一天24小时哪够啊!"

我哈哈大笑,也做结论:“对一般的消息看一看笑一笑就可以了,但是任何我们想转述的讯息就要尽量做到刚刚提到的步骤,这是建立自己的公信力,也就是值得被信赖的品牌名声,还有就是对于我们自己长期关心,有兴趣或跟自己所学有关的讯息,也要多花一点时间去辨别是非对错,以免不知不觉被影响了!"

AB宝吐吐舌头,觉得似乎很不容易,但是当网络世界已经如此虚实不分的时代,我们别无选择,只有自力救济了!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