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

网络上的短讯还算是情信吗?

“爱情的天敌是效率,在产生与耗尽之间太过短暂,就像是计算机屏幕上闪现的文字般,落键之前,未经酝酿;成行之后,不加珍惜;因为不满意,弹指之间便可删除,连一点痕迹都找不到了!”

刊登于 2015-09-01

图:Tina Ko

“你们有没有收到男朋友寄来的情书啊?”

放暑假住学校宿舍的双胞胎女儿AB宝回家,看她们正在整理带回家的大行李箱,我一边问她们。

姊姊A宝一副不可思议的样子:“什么时代了,哪有人还会写情书。”

妹妹B宝也质疑:“纸张写信装封的信才叫情书吗?脸书的私讯留言算不算?手机联机的讯息算不算?”

我点点头,又摇摇头说:“也许算,但是跟用笔写在纸上的信件还是很不一样,记不记得以前我们看过的电影“PS我爱你”?”

A宝很羡慕:“男主角实在太浪漫了,真期待以后我的男朋友也能像他一样体贴。”

B宝立刻泼姊姊的冷水:“这是电影演的啦,哪有人真会这么大费周章的预留许多亲笔信函!”

我也马上插话反驳B宝:“这可不一定喔!二十年前,你们的舅舅出国留学之前,就曾经做过类似的事情呢!”

B宝好奇:“那个放假就扔下舅母自己跑去放遥控飞机、潜水的舅舅?”

A宝也不相信:“退休后去学木工做家具,买块农地学种田的舅舅?”

给家人写的情信

我哈哈大笑:“人不可貌相,舅舅可是非常体贴的呢!他跟“PS我爱你”电影主角一样,花了不少时间,陆陆续续写了三十封给家人的信,藏在家里很少有人会去翻到的地方,比如旧杂志中、储藏柜里、壁橱内、米桶后面,椅子底板、工具盒中、箱子底层......让家人在无意中有“寻宝”的惊喜,彷佛他的人仍在家中。

在出国前一晚,他还一个人跑到顶楼阳台录音,轻声细诉自己对家人的爱,以及即将远离家人的不舍,也在录音带里提到他在家中分别藏了四件给父母和弟妹的礼物,分别是──给妈妈炒菜后滤油的筛子;给弟弟一直想要的装录音带的盒子;给爱喝茶的妹妹一个漂亮的茶杯;给父亲一个装了一元的红包。

这卷录音带藏在除夕夜祭祖时才会拿出来烧纸钱用的桶子里。换句话说,是在全家人吃团圆饭才会被发现,然后一起聆听。”

听完我的描述,AB宝忍不住哇了一声,A宝问妈妈说:“舅舅当时送你的茶杯还在不在?”

妈妈回答:“到现在还在用啊!”

B宝感慨说:“想不到舅舅是这么浪漫的人!”

我提醒AB宝:“电影里面的主角盖瑞与舅舅最令人感动的地方不只是体贴,更重要的是用心,除了了解对方的兴趣喜好之外,也能设身处地揣摩别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有什么情绪,知道这些事情,对于我们在乎、关心,所爱的家人或朋友,似乎不难,但是真的能够做到的人并不多,最主要就是不够用心,也不愿花时间去做,就像我们要送礼物给别人,要记得送的东西不是我们自己喜欢,而应该是收礼物的人喜欢或需要的东西,现代人往往连这么简单的一件事都不用心。”

这不单是快慢的问题##

B宝又想起一开始的问题:“究竟网络上写给对方的文字,算是信吗?”

我思索着该怎么回答:“广义上来讲,不管是电子的书信或是写在纸张、羊皮纸或刻在竹简上,只要是文字构成的,都算是书信,但是对于个人感受而言,一封实体的信,跟网络的文字,是很不一样的。用亲手写的信,也许字迹潦草斑驳,也许有汗渍,也许有泪痕,那是有生命的,总觉得像友谊,感情这类抽象缥缈的事,有个较实体的东西来呈现是很必要的!”

A宝也附议:“你每年都会提醒我们,利用寒假春节前亲手写贺年卡给亲戚跟好朋友,也是觉得用手写的信才是有人的味道的信。”

我也感叹:“现在因为计算机、手机的普及,数字化几乎已全面取代了用笔的书信往来,真的是很可惜。”

B宝有不同意见:“用手写,还要找信封、找邮票、太慢,太没有效率了。”

我摇摇头,故意学文艺青年的口吻:“就是太快速,失去了细细品味的美感。爱情的天敌是效率,在产生与耗尽之间太过短暂,就像是计算机屏幕上闪现的文字般,落键之前,未经酝酿;成行之后,不加珍惜;因为不满意,弹指之间便可删除,连一点痕迹都找不到了!”

当心文字的威力##

A宝有意见:“不管快或慢,心意不都一样?”

B宝附议姊妹:“你刚刚不是说用笔写跟网络上的文字也都是信吗?”

我提醒她们:“邮寄的信有一个最关键的要素,也就是慢,必须等待。情感的建立需要累积,经由等待,思念才能不断累积,才有厚度,才有重量,电子通讯最大的后遗症就是太方便了,一想念对方立刻打电话,立刻收到回复,想念就停止了,所以想念的情绪就无法累积。”

AB宝静静想着我所说的,最后我总结这次的讨论。

“文字是有力量的,所以千万不要用文字写负面的意见或批评,甚至是善意的建议也要尽量避免,因为我们无法确定对方是在何种情绪下看我们所写的文字,而且文字也许会反复再看,每看一次就加重伤害一分,若想对好朋友建议或批评,面对面说时,可以有肢体动作的补助,比如带着善意的笑脸,拍拍肩膀,或者温暖的拥抱,不会让对方误解你的用意。”

说完,我也暗自打算找一天推荐我年轻时看过的一部日本电影“情书”,让她们了解“缓慢”的力量。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