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林泉忠:缅怀恩师傅高义,“中日通吃”背后的治学之道

中日关系极其微妙与复杂,而研究中日关系的难度则远在研究中国及研究日本之上。学术泰斗傅高义是如何在三者之间游刃有余的?

曾著有《邓小平时代》一书、美国哈佛大学社会科学院荣休教授傅高义(Ezra F. Vogel)于12月20日在麻萨诸塞州康布里奇去世,享年90岁。

曾著有《邓小平时代》一书、美国哈佛大学社会科学院荣休教授傅高义(Ezra F. Vogel)于12月20日在麻萨诸塞州康布里奇去世,享年90岁。摄:Zhan Min/VCG via Getty Images

刊登于 2020-12-26

#傅高义#林泉忠#评论

惊闻恩师傅高义教授猝逝,笔者陷入了一阵深深的哀恸之中。据傅家公子转述,傅高义是患上大肠癌。对于是否做手术,他有两个选择,不做的话,仍然可以多活一段时间,不过无法完成他晚年想完成的最后一本大型著作——胡耀邦研究。傅高义选择了做手术。笔耕不辍的傅高义在进手术室之前还在工作,也没中断与外界的联系。或许他本人也乐观认为很快就可以出院,未料因术后并发症,就此撒手人寰。

笔者与恩师的结缘始于1997年9月从东京大学前往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留学,承蒙东大指导教授田中明彦写给傅高义先生的推荐信,那时刚好是傅高义第二度出任费正清中心主任,有幸受教于傅高义教授门下,历时两年。

哈佛大学是傅高义教授结缘最久与最深的学府,毕业后他受到主持东亚研究中心的著名汉学家费正清教授的赏识,于1973年接替费正清接任中心主任。该中心于1991年费正清逝世后更名为“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并发展成美国乃至世界做中国研究的重镇。此过程中,傅高义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从1952年在就读硕士课程直到走完人生道路,他人生超过四分之三的时间在哈佛度过。

为了方便工作,傅高义早年就搬到了费正清中心后面的Sumner街上,步行仅两三分钟的距离。他的寓所也是他和各国学者、朋友交流的重要场所,在他晚年时还成为每月一次日本年轻学子及在哈佛进修的年轻官僚菁英聚集的读书会场地,称为“松下村塾”或俗称“傅高义塾”。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