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

与你分享我们的新开端

一个新总编,一些新栏目,一段新开始。

2019年,香港。

2019年,香港。摄:林振东/端传媒

刊登于 2020-03-08

#总编的信

亲爱的读者,

从12月1日武汉出现第一例“不明原因肺炎”至今,已过去近100天。疫情以惊人的速度蔓延全球,至今已感染超10万人,夺走3千多条生命。多地实行了半封关状态,流动滞阻、经济停摆,世界被进一步割裂了。

去年夏天开始,我们一直身处起伏、快速的变化中。香港像是被超大质量天体拖拽、吞噬的小星球,炽烈的燃烧整整持续了六个月,颠覆了人们过往对这片土地的诸多假设,在民间凝聚力强烈爆发的同时,也衍生了难以消融的伤痛和撕裂。

以817万票将蔡英文送上连任轨道后,台湾人依然必须共同面对一个课题,如何定义蔡英文所主张的“中华民国台湾”?何谓“中华民国”、何谓“台湾”?在疫情焦灼之际,新生的台湾共同体又如何面对中华民国体制留下的“侨胞”、陆配与陆生等议题的多重考验?

中国大陆被折叠成两个场域,成长于墙内的一代人已登上舆论舞台的中央,消费和娱乐成为自我表达的主要通道;经济放缓的阴影则笼罩着折叠的另一面,大量中小经济体已熬不到疫情结束,失业增多,数字劳工成为农村劳动力的最终出口。

中美之间的贸易、科技、意识形态摩擦并未随着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签订而终结。“新冷战”会延烧到世界更多角落吗?特朗普会连任吗?欧盟的蓝图还有几分稳固?中东的未来将由谁做主?在气候、技术、民粹这些人类共同面对的议题下,谁最受到伤害,谁来领导变局?

在刚刚跨越的新年,端传媒也经历了一些改变。1月初,和我们一起走过近两年时光的总编辑李志德离职,开启另一段职业生涯。我们按照端初创时的模样,重新成立了编委会,接手端的日常事务和未来走向。编委会成员分布在香港、台湾、中国大陆和欧洲,从端初创至今,已共同走过近5年时光。我们成长自不同的社会环境,沉浮于迥异的历史叙事,持有各自的身份认同,却共享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对连接的渴望。

同温层像冰川一样快速消融,跨越两岸多地的我们,愈加察觉立足之处的窘迫。同事们偶尔调笑,说我们像在地的流亡者——明明深爱着脚下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却无法全情拥抱任何一种潮流。不知你是否和我们一样,在加速的撕裂与此起彼伏的潮涌中,感到仓皇、无措。

如何认知正在各地生长的本土主义?如何寻找自我的身分认同、并诚恳有效地表达?如何与多元文化/身份共处?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如何回应并回馈这个时代?

寻找答案的过程充满了错位、误解和痛苦。我们希望能深入理解每一个“本土”,说出个体的具体困境与其背后的政治、历史脉络——说给你听,也说给那些和你相对而站的人听。这是端传媒回应时代的方式,从创始至今,从未改变。

诗人西川在一次访谈中说:“不是一个开放的人,我就会把这个时代给浪费掉。”我们始终相信,唯有开放、对话和流动,才能真正认识这个世界、认识自己。我们会继续关注抗争者、梦想家和创新力量,关注新生的思潮和文化,关注未来。

如果存在一个能够真正颠覆旧秩序的力量,那便是科技。围绕5G标准和人工智能算力的争夺正在帮助这个世界划分出不同以往的格局,也必将带来从产业生态到思维方式的巨大革新;手握大数据的互联网巨头们正在越来越多地分担政府的角色与任务,每一枚比特的背后,都充满了认知与秘密、危险同诱惑。

2020年,我们会将更多的目光投注于科技和商业之上,也将尝试更多新鲜有趣的内容载体。我们推出了新的对谈栏目“端对端”、影评专栏“散场之后慢慢吵”,也将陆续重启2.0版的“异乡人”、“Game On”。此外,我们搭建了北美记者站,希望在立足“全球”的同时,更努力做到“在地”。无论你想走向远方、或在原地留守,我们都会走向你,和你站在一起,在831太子地铁站,在台湾大选之夜,在澳大利亚大火燃烧不绝的烟尘里,在武汉发热门诊令人绝望的长队中,在每一次挣扎、碰撞和变革的现场。

让我们在时代潮涌中看见彼此,看见连接,看见未来。

端传媒执行总编 吴婧、副总编 马家豪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