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逃犯条例

李敏刚:在自由与独立之间,追寻城市的权利

从政权和金融地产资本手中,以公民的身份,夺回治理香港这个城市的控制权,这才是最能理解抗争运动至今的能量和爆发力的框架。

2019年10月26日,醫療專職人士以「尊重人權 克制警權」為主題發起集會,抗議警方濫權濫捕。

2019年10月26日,醫療專職人士以「尊重人權 克制警權」為主題發起集會,抗議警方濫權濫捕。摄:林振东/端传媒

刊登于 2019-11-06

#李敏刚#逃犯条例#香港政治#评论

这篇文章旨在为自六月以来,在香港因为反对逃犯条例修订而连绵至今的民间动员抗争,提出一个整全而比较有活力的解释框架。我既是希望尝试更好地理解这场不好理解的“流水革命”,也是有所倡议。我认为,将它理解为人们追寻城市权利的一场反抗运动,既是合乎事实的总结,也是政治上合宜的路线和发展方向。

我希望对话的,是两种这次运动中最主要的论述。其一,是把这次运动理解为香港人为自由、平等、民主等核心价值而抗争,运动的目的也应该是争取这些价值在香港的落实,所以这是香港的“自由之夏”;但香港应该和中国大陆保持怎样的政治关系,这种论述是回避的。其二,是把人们的反抗理解为国族意识的觉醒,根据这种论述,这次运动的本质应是国族主义追求政治独立的运动。

争论运动的意义和未来应走的方向,或明或晦,一直都有人在做,也应该是正常不过、不必避忌的。任何一场重要的政治运动,都需要论述来申明意义;必有争论,也理应百家争鸣,让运动的多样性充份展现。

而且,一场还在进行中的运动,即使多么“无大台”,都需要有方向。方向变得糢糊,人们的热情就容易变淡,因为参与的意义开始不明确。必须承认,相比于八月之前,运动今天的动员力量已经减弱。原因有很多。但抗争开始失去方向,于是行动变得被动,手段也开始变得模糊与过激,肯定是动员力量减弱的原因之一。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