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度逃犯条例

专访美中关系学者:香港是新柏林?示威者太暴力?《人权法案》能否过参议院?

南加州大学美中学院院长杜克雷(Clayton Dube)和布鲁金斯学会资深研究员卜睿哲(Richard C. Bush III) 与端传媒分析《人权法案》背后的国际形势。

2019年10月14日,市民在中环遮打花园集会,要求美国通过《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

2019年10月14日,市民在中环遮打花园集会,要求美国通过《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摄:刘子康/端传媒

特约记者 余乐斯 许创彦 发自美国加州

刊登于 2019-10-19

#逃犯条例#香港

编者按:香港困局,你我都不是局外人。反修例运动蔓延四個多月,单一的修例议题,触发史无前例的管治危机,战场更延伸至国际层面,一国两制这场制度实验,面临九七以来最大的挑战。困局中埋藏了哪些新老问题,博弈中的各方在想什么,如何研判进退,局面将走向何方?“拆局”将带来系列专访,邀请学者、时评人、政界中人,与我们一起拆解局势,理顺脉络,探寻出路。

10月15日,华盛顿国会山庄,《2019年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下称《人权法案》)、《保护香港法案》及《与香港站在一起决议案》三份草案获众议院通过,在香港示威者看来,这是持续四个多月的反抗运动在国际战线的一次小报捷。

最受关注的《人权法案》,目前仍等待参议院审议,如果获批,美国国务卿须每年向国会报告,分析香港自治状况,衡量应否保留“独立关税区”地位。

另外,法案生效后的180天内,美国总统要先提交第一份“侵害”香港人权者的名单,禁止他们入境及冻结在美国的资产。目前建议的名单中,包括官员、警察、议员,甚至18区民政专员,立法会议员叶刘淑仪、何君尧均榜上有名。

《保护香港法案》则谴责香港警方违反国际标准,侵害示威者言论和集会自由,倘若通过,将禁止美国政府出售催泪弹、橡胶子弹等人群管制工具,直到警方停止侵害人权。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