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影像逃犯条例六四周年

三本拍摄六四广场的摄影书,也触碰了今夏香港的命运?

直到香港的冲突升高,我才更为意识到手上这些书各自与香港皆存在著某些关联,以及这些关联对于香港的启示意义。

黄勤带《89广场的日子》。

黄勤带《89广场的日子》。图:作者提供

特约作者 李威仪 发自台北

刊登于 2019-09-06

#六四30年

六月,在人们对北京八九民运三十周年进行回顾之际,香港社会因为反对修订逃犯条例,燃起“反送中”的抗争冲突,香港人对于中国政府治理所潜伏的不安感与日益紧缩的政治空间与言论自由的不满情绪爆发,引发逾百万人上街头示威、至今未止的流血冲突,并造成数起自杀陈情事件。

原本在此写下一点文字的用意,是在八九民运三十年纪念的此刻,为几本自己一再造访的关于八九民运的摄影书做些笔记。但直到香港的冲突升高,才更为意识到手上这些书各自与香港皆存在著某些关联,以及这些关联对于香港的启示意义。

黄勤带《89广场的日子》。
黄勤带《89广场的日子》。图:作者提供
黄勤带《89广场的日子》。
黄勤带《89广场的日子》。图:作者提供
黄勤带《89广场的日子》。
黄勤带《89广场的日子》。图:作者提供
黄勤带《89广场的日子》。
黄勤带《89广场的日子》。图:作者提供
黄勤带《89广场的日子》。
黄勤带《89广场的日子》。图:作者提供
黄勤带《89广场的日子》。
黄勤带《89广场的日子》。图:作者提供

《89广场的日子》,香港人成为伤口本身

即使九七过后的香港并未发生如同六四事件般血腥的杀戮,但是“对于香港人的精神和想像而言,有什么确实发生了。”

1989年,香港摄影工作者黄勤带在北京,目睹这场举世瞩目的北京之春。在运动落幕的隔年发行,他将照片集结起来出版了《89广场的日子》,这本书最初是作为报导摄影意味的一份纪录。随著时间逝去,天安门广场与长安大街上曾经壮怀激烈的呐喊,逐渐嘶哑、噤声,只余寂寥沉淀。二十多年后,黄勤带又将影像重新编辑发行,新版的《89广场的日子》加入了他在九O年代重返北京拍摄的照片,并取下初版那张示威者从天安门广场帐蓬中探头微笑的书封,换上了全白的封面。

书本的影像序曲是八九民运后的第一个十年,也是香港主权移交中国的后两年。黄勤带再度踏上北京,天空正下著大雪,他拜访六四亡灵袁力的墓,又走上一片白茫的天安门,回到当年的广场,端详著国家博物馆前悬挂的计算澳门回归日的大型倒数计时器。书页接著回到1989年的现场画面——人群、标语、激情与军队的种种闪回,因为书页中大片的留白,情节缓步推进。由于知道事件的结局,广场上再激昂澎湃的乐句,如今都像是一首哀歌的悲壮前奏。页末,黑幕上,坦克驶入。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