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一代宗师留给我们的香港心事:四十年前失明艺人杜焕

杜焕在香港渡过了五十多年的职业演唱生涯,但至今还有多少人记得他和他的艺术?

杜焕在上环富隆茶楼演唱南音。

杜焕在上环富隆茶楼演唱南音。图:作者提供

特约作者 荣鸿曾 发自 Bellingham;译文 郭芷甄

刊登于 2019-02-13

唉!世人不能半站中途将人抛弃呀,故此同到香港。

几多,几多艰苦咁至挨得有几个月长。

瞽师杜焕,自小被同行称“阿拐”,或尊称“拐师傅”,是粤广府方言地水南音的一代宗师,香港的文化瑰宝,二十世纪突出的民间艺人。他1910年出生于广东肇庆,1979年在香港逝世。今年是他辞世四十周年。

杜焕一生际遇坎坷,三个月大时失明,因家境贫寒,年幼就被双亲送去学艺,随师傅流浪。十六岁辗转经石岐和澳门来到香港卖唱,在妓寨和烟馆都很受欢迎,生活过得不错;可惜近墨者黑,染上鸦片毒癖。他在香港虽曾遇上红颜知己,但不久妻子和四名子女相继逝世;到日本人占据时期,杜焕历尽艰辛;光复后,虽曾短暂恢复卖唱生涯,但大众娱乐急速转变,南音已变成曲“古”和寡,使他的生活顿成问题。幸好从1955到1970年,杜焕被邀在香港电台唱了十五年南音,生活稍为安定。但是现实的电台,最终还是取消了杜焕的南音节目,逼得他晚年要在街头卖唱。

地水南音:濒临失传的广东说唱曲艺,上世纪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于2017念列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演唱者一般为盲人,多数边弹琴边唱,瞽师杜焕是南音一代宗师,其逝世后,南音成为绝响。

烟斗与茶:1975,上环现场

自传式的〈忆往〉不单在文献上罕有地记录了一位民间艺人的一生事迹,也是香港1920到1970年代的写照,从日据、光复,到经济发展成熟的历史见证。而更特别之处,〈忆往〉是一位失明艺人“眼中”的香港故事。

我1974至1975年间在香港研究粤剧,认识了杜焕,为了能全面保存他的南音艺术,我安排他在香港上环富隆茶楼演唱及现场录音。从1975年3月11日至6月26日,每星期二、四、六午膳时间演唱一小时,总共完成了四十二节录音,共十六首歌曲。曲目除了知名的短曲如〈客途秋恨〉,〈男烧衣〉,〈霸王别姬〉外,也有长篇故事〈梁天来〉和〈武松〉的片段,及中篇的〈失明人杜焕忆往〉、〈大闹广昌隆〉和〈观音出世〉。除此之外也请他唱了几段龙舟及重唱几段南音作为以后研究之用。另外在好友西村万里兄大埔家中杜焕亦唱了两段板眼。

当年在富隆所录的短、中篇南音,龙舟,和板眼大部份已面世, 从2007年起,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推出了一糸列名为“香港文化瑰宝” 的唱片,迄今已出版了七集光碟。转眼今年已是第八集,两张光碟收录了尚未发表的中篇南音〈大闹广昌隆〉,而出版杜焕说唱艺术的工作到此也告一段落,希望这些资料能引起各界对广府话说唱艺术和方言文学的注意和欣赏。余下两首长篇南音〈梁天来〉和〈武松〉的片段均长达十多小时,出版经费昂贵,发表后恐怕亦无市场。因此只好将录音母带存放在香港大学图书馆,另一份拷贝则存放于香港中文大学, 希望为学者将来的研究提供原始资料。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