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看不见的公义——评张炳良《不能回避的现实》

书中张炳良感慨:政府房屋供应的大局,“为多方及多重的小局所包围、所肢解,处于胶著”。我的回应是:那要看政府所看重的,是什么样的大局;而被视为是小局的,又是什么。

张炳良的五年任期过去,2012-17年公屋的平均兴建量约为每年13000个,大概仅有过去香港三十五年每年平均的六成,这种供应滞后与公私营比例失衡所反映的,就是香港这个城市对生活方式选择和城市规划远景的价值观。

张炳良的五年任期过去,2012-17年公屋的平均兴建量约为每年13000个,大概仅有过去香港三十五年每年平均的六成,这种供应滞后与公私营比例失衡所反映的,就是香港这个城市对生活方式选择和城市规划远景的价值观。摄:林振东/端传媒

龙子维

刊登于 2018-08-12

#读书时间#评论#龙子维

提起张炳良教授,我脑海中总会浮现一个学者的形象;即使进入政府,政府通讯录的名称仍是顶着“教授”的名衔,与其助理闲谈,也总是说教授的意见是什么,而不是局长的意思是什么。

与龙应台先生以一个文人的姿态走入台北政府相类似,张炳良不只是一个普通学者,还是民主党内的前汇点派(汇点是香港早期的论政团体,后来与香港民主同盟合组成民主党),以非建制在野学者的背景,在2012年香港前特首梁振英政府中,出任运输及房屋局局长。由于张炳良的研究及政治背景,其出任局长时,公民社会及政党均对其如何处理香港房屋问题,有相当大的期望。

自1998年之后,香港便再没有一份指导未来香港十年的房屋政策蓝图,而张氏制订的“长远房屋策略”,则是他在局长任内(2012-2017)的一项主要工作。张炳良在新作《不能回避的现实》中,便回顾了2012年至2017年的局长生涯中,在房屋及运输的政策层面上,所推动的措施及面对的挑战。对于关心香港房屋及运输政策制定过程的读者,此书是很好的参考。

身为香港民间房屋政策的倡议者,笔者曾多次以智库及倡议团体“影子长策会”的身分,多次与时任局长张炳良就其主力推销的“长远房屋策略”交流。如何掌握“长远房屋策略”的成败,是评价张政策成败的关键,亦是理解本书脉络重要的切入点。因此本文主要集中回应张氏书中的房屋内容。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