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中国能源大单:能源外交、低碳转型以及中美贸易战下的弥散

在传统国际政治经济里,石油代表权力和金钱,谁掌握石油,就能成为能源强国。不过,当今能源秩序市场化将削弱这种可行性。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七月先后访问中东和非洲,并出席金砖峰会,会见印度、土耳其、阿根廷领导人,商讨双边合作、多边贸易、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等议题。图为2018年7月25日,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南非第十届金砖国家峰会的论坛上。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七月先后访问中东和非洲,并出席金砖峰会,会见印度、土耳其、阿根廷领导人,商讨双边合作、多边贸易、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等议题。图为2018年7月25日,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南非第十届金砖国家峰会的论坛上。摄:Gulshan Khan/AFP via Getty Images

余家豪

刊登于 2018-08-09

#余家豪#评论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七月先后访问中东和非洲,并出席金砖峰会,会见印度、土耳其、阿根廷领导人,商讨双边合作、多边贸易、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等议题。一如所料,这次习近平访问中东和非洲, 与阿联酋、卢旺达、塞内加尔、南非等国家签下巨额订单,其中能源资源继续是中国的重要投资领域。在这些项目落实之前,笔者尝试从能源外交、低碳转型和中美贸易战三个格局讨论中国这次在中东非洲的能源投资 。

新能源格局市场化削弱传统能源外交

一带一路推动下,中国加快步伐进入中东非洲能源市场,西方各界关心的是,这会否意味着改变国际能源秩序,或者这会否成为中国的另一场能源外交。在传统国际政治经济里,石油代表权力和金钱,谁掌握石油,就能成为能源强国;而西方各界大多认为中国走出去的能源投资,均附带外交或者地缘政治效果。

不过,当今能源秩序市场化将削弱这种可行性。

近年世界能源市场的重心向亚洲东移:美国页岩气革命提高了美国本土油气的产量与出口能力,其对中东油气的依赖降低;中东油气生产商需寻求新买家,转向亚洲 ,令能源市场由生产国主导转为消费国主导。以沙特阿拉伯为例,在美国开始出口油气后,双方由供求关系转变为竞争关系,沙特阿拉伯亦努力开拓亚洲油气市场,转向靠拢消费者市场,并利用自身油气优势,推行名为“沙特2030”的经济转型计划。中国正好遇上这一波转变,减低了获得能源资源的外交成本。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