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中港社运神父甘浩望:抗争胜利了,反而是我的大失败?

他信天父但也是毛派,纪录片《甘浩望巡礼之年》的主角神父甘仔,四十年来,被称为行走的社运史⋯⋯

左翼神父甘浩望,人称“甘仔”,在香港广为关注社会公义的市民所知。现年70岁的他,本来自义大利米兰(意大利名Reverend Franco Mella),但扎根香港,北上中国,参与社运四十年。

左翼神父甘浩望,人称“甘仔”,在香港广为关注社会公义的市民所知。现年70岁的他,本来自义大利米兰(意大利名Reverend Franco Mella),但扎根香港,北上中国,参与社运四十年。摄:林振东/端传媒

特约撰稿人 袁兆昌 发自香港;录音整理 冯楚怡

刊登于 2018-08-06

#甘浩望#中港关系#香港社运

左翼神父甘浩望,人称“甘仔”,在香港广为关注社会公义的市民所知。现年70岁的他,本来自义大利米兰(意大利名Reverend Franco Mella),但扎根香港,北上中国,参与社运四十年。而今,终于有一部纪录片把他的故事拍了出来——《甘浩望巡礼之年》(下称“《巡礼之年》”),年中首映,导演江琼珠也是资深记者、出版策划,过去十年一直在拍纪录片。1997年,江琼珠出版过一本《从米兰到钻石山——甘仔故事》,令更多人知道甘仔的故事;而最新的纪录片,汇集了她过去十数载间拍摄的甘仔影像。

访问当天,推开下葵涌一座小教堂圣斯德望堂的小房间木门,几个盛年男女在打点著什么:“咦?甘神父,我给你一些东西。”“甘神父,你看看这个⋯⋯”“甘神父,我明天就要回美国了⋯⋯”“甘神父⋯⋯”几人包围著甘仔,闲聊,问候,开玩笑。江琼珠在旁提起《巡礼之年》会在社区播放,众人即又一番“混战”:“甘神父拍戏啊!”“甘神父一定好上镜!”这“热闹”正是甘仔身边典型的场景吧,不管他几时、在哪里出现,总有人包围他,而这些人中间,有社会上的无权者,也有信仰天主而需神父引领的教徒。于是,我跟甘仔面对面聊起来,他粤语流利,但仍带有意大利乡音,回忆自己初识江琼珠是在1988年香港立法会(现为终审法院)外,他正为营救被关押内地的香港民运人士刘山青绝食,而江琼珠作为《星岛日报》记者来访问,那之后,两人也成了工作以外的朋友⋯⋯

江琼珠(左)导演的纪录片《甘浩望巡礼之年》,讲述七十岁的甘仔(右),一个意大利神父,为何从意大利走到中国帮人,为何在香港参与抗争四十多年,包括艇户抗争、声援刘山青绝食、为人争取居留权并创办居留权大学等,至今仍未放弃。
江琼珠(左)导演的纪录片《甘浩望巡礼之年》,讲述七十岁的甘仔(右),一个意大利神父,为何从意大利走到中国帮人,为何在香港参与抗争四十多年,包括艇户抗争、声援刘山青绝食、为人争取居留权并创办居留权大学等,至今仍未放弃。摄:林振东/端传媒

会走动的社运史

纪录片有一部分回顾甘仔与1970年代尾油麻地艇户共同抗争的日子。彼时香港每年台风,以船为家的“水上人”勉力维生,环境堪虞。艇户要求安排上岸居住,唯政府态度恶劣,打压其请愿抗争。甘仔撑艇户,入住他们中间一起抗争。1979年 1月,甘仔随行艇户又一次请愿,被控非法集会,留下案底并签保守行为一年半⋯⋯就是这样,这位意大利神父在香港走来走去管“闲事”,只要有人需要多一双手,他就去做那双手。他传的福音,藏在身体和行动里,有人得到帮助,他也并不自居什么;有人困忧,他不是去解忧,而是同忧。

他的“闲事”管得越来越远,越来越“危险”。1991年,甘仔一路向北,到达广东台山和江门,去实践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神父如何入境?按其时状况,如以宗教名义根本没可能,许可的途径是领工作签证去教书:他去担任了江门市广播电视大学的英文教师。那段日子,甘仔深入中国微细一地之纹理生态,聆听社会,助人纾困,滋养青少心灵,也为孤儿们找寻居住空间。纪录片前段访问甘仔昔日学生,那些当年和他关系甚笃的学生,如今都届成家立室,甚至用甘仔的名字Franco Mella给自己的餐馆取名,以为纪念。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