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深度

工厂里的教室,如何开启世代之间的对话契机?

年轻人真的对工厂没兴趣吗?为什么不把他们找进来,问问他们的想法呢?一间位于台湾新北市的针织毛衣厂,把工厂变成一座综合教室,教人织围巾、补衣服、制作侧背包,在中小企业式微凋零的今天,他们努力尝试重建工厂存在的价值。

针织社的老板陈良泉与女儿陈思颖。家里畅旺的毛衣产线,让陈思颖能够过著无忧无虑的生活。但近年经营环境遽变,察觉到双亲为了将工厂撑持下去的生存压力,开始被逼著要快速长大。

针织社的老板陈良泉与女儿陈思颖。家里畅旺的毛衣产线,让陈思颖能够过著无忧无虑的生活。但近年经营环境遽变,察觉到双亲为了将工厂撑持下去的生存压力,开始被逼著要快速长大。摄:张国耀/端传媒

特约撰稿人 陈泳翰 发自台北

刊登于 2018-07-10

你有多久没有穿毛衣了?还记得小时候妈妈给你打的毛衣,放到哪里去了吗?

总是予人温暖印象的毛衣,或许是最容易和情感、人心扣连在一块的服饰。它既是文学中的重要意象,在流行文化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周杰伦的歌词中,它是“两个人的回忆”、“脑海中起毛球的记忆”,到了陈绮贞的音乐中,它又成了就要刺痛歌者最敏锐心绪的“爱的幻觉”。

毛衣获得的特殊待遇,和它制作上的耗时不无关系,无论是家人凭双手打出的棒针毛衣,或是圆盘机缝合而成的针织毛衣,每一件的完成时间,往往从数小时到数天不等。比起一般能够快速量产的成衣,织出一件毛衣的缓慢流程,让它更多了一份慎重其事的心意与重量。

不过这些都是过去的事了,如今走在台湾的大街上,即便是冬天,穿著毛衣的身影也少了许多,全盛时期,曾经在海内外市场都叱诧一时的台湾针织毛衣厂,而今也陷入了巨大困境。为了答复时代给出的难题,有那么一些人,开始尝试做出一些改变。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