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影像

重温开放、多元的八九十年代“老照片热”——评冯克力的《老照片里的家国记忆》

冯克力的《老照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给普罗大众一个非常开放的空间,以图像诉说多元化的个人微观历史。这种历史重构的多元化和开放性似乎已逐渐消退,取而代之,是被高度集权的政府强力宣示的大论述和统一口径。

《老照片里的家国记忆》。

《老照片里的家国记忆》。摄影:杨德铭

杨德铭

刊登于 2018-06-02

#影像

第一眼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条件反射便认定是那种“怀旧老土回忆家国情怀乡土式”历史图片介绍集,而且还配上这个书名:《老照片里的家国记忆》。哎呀,我心想,冷不防还会加插一点“爱国情操小教育,祖国伟大满鱼肉”的文字,要我流一行眼泪不成?

幸好我还是好奇地翻了两翻,作者冯克力的观点和文字吸引著我,而且文章目录里的几个小题也颇出乎意料:“让历史成见尴尬的照片”、“照片遭遇之种种”、“不宜发表”、“曾入敌档”等等,在这本外观颇为严肃正统的书本里,我隐约感受到一股反叛的刺激。

冯克力是中国内地非常畅销的《老照片》丛刊的主编和创办人之一,在1996年发行,已出版了117期,至今仍以双月刊形式持续出版。每期《老照片》的内容主要是向读者征集得来的老照片和文字,形式由传记、散文、随笔、考据到说明不一而足,非常开放并鼓励民间参与,丛刊曾在九十年代获得巨大成功,并间接引起了内地一波“老照片热”。中国艺术史学者巫鸿认为《老照片》丛刊和随后很多类似主题的作品,是“一种类似拼贴画和众多偶然结果组成的历史,一种由众多业余作者的心声而成的历史。”他把这种个人化、无系统的历史敍述称为“微观历史”。

这种非主流的微观历史图像当然不是新鲜事,例如香港坊间也有不少怀缅老香港的各式摄影集或画册,照片里尽是社会民生百态、城市变迁、潮流节庆等,再配上相关介绍历史文化渊源的文字,或是作者的个人经历或耳闻,但执笔者多是学者、教授、研究人员、专栏名家之类,却很少从普通平民百姓自发而起。即使是由学者或专门研究历史的知识份子来写,他们大多往往从社会历史文化著眼,却很少涉及照片作为媒介的本质、历史发展、流动性和观看文化之类作半点思考。结果,这本在中国内地出版的《老照片里的家国记忆》便显得格外特别。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