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抢耳计划:香港独立音乐现在进行式

让一个生态健康发展的关键,不在于独占资源,而是共享与平衡,新与旧不一定是更替,更可以是一起,更可以是照应。

Supper Moment在“抢耳音乐会”表演现场。

Supper Moment在“抢耳音乐会”表演现场。图:文艺复兴基金会

特约作者 何建宗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18-05-06

#抢耳音乐厂牌计划

小学时学习英语,要学“时态”,什么“过去式”、“现在式”、“将来式”,还有“过去将来式”⋯⋯老师说得简单,说现在的事就是现在式,过去的事就是过去式,诸如此类,但我听来,都是难以理解:究竟何以判断一件事情的真正完结呢?这简直是我对时间哲学的第一课。后来,听人谈起香港流行音乐,类似的诡异感觉又回来了,明明音乐还在流,音乐人还在行,谈流行音乐却总是像处之于过去式时态,而漠视香港流行音乐的现在进行式。

在香港,还是有人正在努力,想让香港的音乐继续流行,“抢耳音乐厂牌计划”(下称抢耳计划)便是一例。这计划由香港文艺复兴基金会策划,“创意香港”赞助,从2016年开始,透过公开招募及试音演出,吸引了本地125个音乐单位报名,最终选拔出12个音乐单位。这些选拔出的音乐单位,在计划中可以与资深音乐人配对成师友,并参加一系列厂牌营运工作坊,参与“抢耳巡演”。到了今年,抢耳计划又把重点放于国际,再一次串联6个本地原创音乐单位,与4个本地资深音乐单位配对成师友,并且安排他们到首尔、慕尼黑、广州、三藩市各地交流表演。抢耳计划之所以值得一谈,在于它抓住当下音乐产业正在进行的两个重要课题:独立厂牌与工业生态。

抢耳计划在麦花臣场馆举行了“抢耳音乐会”,这是继首尔的Zandari Festa、慕尼黑的Sound of Munich Now、广州的Live Wild Music Week,以及三藩市的Noise Pop之后,抢耳计划在这年度参与或组织的第五次演出。
抢耳计划在麦花臣场馆举行了“抢耳音乐会”,这是继首尔的Zandari Festa、慕尼黑的Sound of Munich Now、广州的Live Wild Music Week,以及三藩市的Noise Pop之后,抢耳计划在这年度参与或组织的第五次演出。图:文艺复兴基金会

抢耳计划撇开了对传统音乐产业的迷思,直接与音乐单位谈如何众筹、处理版权和版税,以至于如何管理表演事业,的确是一次适时的尝试,视之为尝试,是因为这种创意劳动,其实也是在发展当中。

“独立厂牌”,创意劳动新形态

从概念到具体运作,以至于经验分享,抢耳计划的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要培育“独立厂牌”的音乐单位。在欧美音乐的历史脉络里,所谓的“独立厂牌”(indie label,台湾有译作“硬地”)曾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独立厂牌”所对应的是大型的、跨国的唱片公司,如华纳、环球、EMI等。在这对比之下,独立厂牌的音乐,回应著1970年代庞克音乐的摇滚精神,代表著原真、纯粹、小众。独立厂牌,成为了能够反映创作者理念的一种音乐制作方式。

然而,随著不少独立厂牌音乐单位的空前成功,如属于西雅图公司Sub Pop旗下的Nirvana,独立厂牌的运作,很快吸引到主流音乐产业的关注和兴趣,并视之为一种前端市场,且加以投资,好作分众定位。时至今日,所谓主流产业收编独立厂牌之风不再,不少曾签约主流唱片公司的音乐人,都经营起属于自己的独立厂牌,原因不但在于所谓独立与主流的界线之日趋糢糊,也在于在网络时代下,音乐市场分众多元,以至于传统的唱片销售方式不再无往不利之果,而这也因此造成了新的创意劳动(creative labour)形态。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