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唐映红:一李两表,李敖在大陆的双重误读

陆台两岸政治人物对李敖的不同评价,“大师”或者“朋友”/“敌人”或许代表了他在两岸的尴尬。

2005年9月20日,李敖在北京故宫游览。

2005年9月20日,李敖在北京故宫游览。摄:Imagine China

特约作者 唐映红 发自北京

刊登于 2018-03-19

3月18日,颇具争议的台湾著名作家李敖在台北荣总因脑瘤不治病逝。一个前半生在台湾成名,然后又逐渐被边缘化的作家,后半生在大陆继续声名鹊起,他的离世恰逢美国《台湾旅行法》落地生效,因此也注定在台陆两岸会掀起了不一样的波澜。

在百度百科“李敖”的条目里,“人物评价”一栏排名最前面的两位评价人,第一是赵洪祝,中共十九大代表,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他对李敖的评价是:“我觉的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坚持我们祖国的和平统一,反对‘台独’,这是我们特别令人尊敬的事,因为我们的祖国确实要走向统一,特别是和平统一的道路,大师的主张我是非常赞同的。”

排名第二的评价人是宋楚瑜,曾经的国民党中央秘书长,台湾第一位民选省长,亲民党党主席,四度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屡败屡战,他对李敖的评价是“他有一句话对我来讲印象很深刻,他说天下没有退休的战士,只有战殁的将军。也就是将军是战死在沙场。他为他的理念,他会有相当的执着。所以很多人说李敖先生是一位侠骨柔肠的好朋友也是最难缠的敌人。”

大陆60、70后知识人的启蒙导师

陆台两岸政治人物对李敖的不同评价,“大师”或者“朋友”/“敌人”或许代表了他在两岸的尴尬。“大师”是对他者的敬谓,“朋友”/“敌人”才是“我们”的人。在社会面,大陆知识界对李敖的评价就没有赵洪祝那样敬谓,曾任《南国早报》副总编辑的媒体人刘原的一篇纪念李敖的文章可能代表了大陆知识界的一般看法,《曾为人杰,终成小丑》。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