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深度

曾经被称为“奇迹”的台湾经济,出了什么问题?

产业升级艰难,多数人选择容易的方案。台湾制造业从90年代吹起西进风,将工厂、设施、技术人员搬到中国。如今,林宗弘以“叶克膜经济”形容这现象:“自己心肺功能不好,赶快去吸一个氧气罩。”台商付出的代价是“自己的心肺功能不再复苏”,意即不寻求生产链技术的升级。而这,还只是问题之一......。

这间无名铁皮工厂的老板林朝山与妻子。林朝山认为,现在年轻人比较不愿意待工厂,加上冲床加工业风险高,现在类似他们这种小工厂已几乎征不到人,多数是夫妻、家人自己做。

这间无名铁皮工厂的老板林朝山与妻子。林朝山认为,现在年轻人比较不愿意待工厂,加上冲床加工业风险高,现在类似他们这种小工厂已几乎征不到人,多数是夫妻、家人自己做。摄:张国耀/端传媒

特约撰稿人 陈彦廷 发自台北、台中

刊登于 2018-03-14

【编者按】:“解闷救台湾”曾是在台湾红极一时的电视节目口号,如今却成了台湾经济真实处境。3月1日,争议多时的《劳动基准法》修正案正式上路。但放宽工时弹性是拉动台湾经济的关键吗?或者台湾的“闷经济”其实另有解方?《端传媒》针对“闷经济”推出两篇系列访谈:中研院学者林宗弘和雅言文化社长颜择雅。两位受访者近期都以台湾经济发展为主题出版新书,更不约而同地暂时绕开传统的财经思路,从社会、人口、世代甚至国际关系等路径切入,提出各自的观点与洞见。本篇专访林宗弘以及中小企业老板林朝山夫妇。

“匡当!匡当!”皮带卷动飞轮、冲床张著强力的上颚咬合著模具,锻造出各式金属零件。一月上旬某个周六下午,《端传媒》记者来到台中大里乡间的这家小型冲床加工厂,车子穿梭在九弯十八拐窄巷内,与两侧众多铁皮工厂一一错身,目的地是间约莫1.5座篮球场大小的挑高铁皮屋,就坐落在水稻田边。

这间无名铁皮工厂全厂老板加员工仅有四人,包括59岁的老板林朝山与妻子,以及一位正职师傅、一位兼职临时工。他们操作厂内14台冲床,向中部地区40多家上、中游制造商接单,加工生产诸如面粉搅拌机零件、饮水机零配件、六角板手、套铜接头,到各种小螺丝等各式机械零件。

这天只有林朝山和妻子操作机器,一个早上下来,他已赶完一批货、脚边堆满一篮子白铁制零件。

“我们这是夕阳中的夕阳。”林朝山认为,现在年轻人比较不愿意待工厂,“他们都不要手脏,甘愿做服务业,卖房地产、做保险、旅游业……”,加上冲床加工业风险高,不小心就会受伤,现在类似他们这种小工厂已几乎征不到人,多数是夫妻、家人自己做。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