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香港“自治八楼”的“文化行动”:迫迁前夕四人谈

这里盛载了香港近廿年的社会运动历史,他们摸索和实践的“文化行动”,原来一直参与形塑着香港的面貌⋯⋯

“文化行动”之于香港,并不新鲜。它曾经低沉地存在过一段时间,过去十多年又因不同因素重受注视。而最近,香港廿年来“文化行动”基地之一——“自治八楼”,正面临被现届学联清场迫迁的挑战。

“文化行动”之于香港,并不新鲜。它曾经低沉地存在过一段时间,过去十多年又因不同因素重受注视。而最近,香港廿年来“文化行动”基地之一——“自治八楼”,正面临被现届学联清场迫迁的挑战。摄:Stanley Leung/端传媒

对谈 老B、李智良、林森 / 记录、整理:丛衡行

刊登于 2018-01-11

前面的话(对谈整理者作)

政治理念、社会运动与美学艺术三者的关系,从来错综复杂。以艺术文化去介入社会议题,概称为“文化行动”。昔日布莱希特要拆舞台,杜尚把小便池放进艺术馆,庞克文化挑战精致、阶级化的社会美学观⋯⋯许多类似的尝试在被收入书本和教材之前,都是充满活力的“文化行动”。“文化行动”之于香港,概早于1960年代末;1970年代后期则有政治立场基进的艺术家、音乐人、剧场人、文化工作者组建“民众剧社”、“黑鸟”等团体,进行文化形式与社会议题的连结与探索;1980年有工人文学奖的创立等等;到2000年初期,香港社运组织“八楼”(后改称为“自治八楼”,亦即“学联社会运动资源中心”。关于“自治八楼”简史,请见文末附录)开始进行更多的“文化行动”,成为香港进行“文化行动”的基地之一;到2004-2005年,更多艺术工作者参与关注社会事件;2006年的保育天星码头运动,更集结甚或启蒙了一群艺术家,令他们进行更多将艺术与社会议题、社会运动连结的实践。诚然,时间长流中,出现的团体和个人甚多,于此未能尽数。

狭义的“文化行动”,是以思想表达的形式如摄影、录像、音乐、舞蹈、戏剧等为定义。2002年到2007年,不同的社运团体喜欢找自治八楼去在社运现场“唱歌跳舞”,或找八楼的朋友去现场组织一个与“唱歌跳舞”相关的文化活动来吸引群众。虽然不能确定每次来找八楼的人,是带著怎样的意识看待这些“唱歌跳舞”的活动,但凡若八楼参与或组织的相关文化活动,就多会带著广义的“文化行动”的意识而做。

这种意识是说八楼强调“文化行动”的原创性和平等的参与:既鼓励不同志趣和能力的人公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亦鼓励现场群众不只食花生睇表演,而是欢迎他们主动参与其中,甚至随时跳上舞台来参与也会受到欢迎。有时所谓“舞台”,不过是平地上面向群众手拿麦克风的人而已,并非真的有一个比平地高出来的舞台(其实,曾在多个社运场合出现的“大台”,本就是强调“平等参与”的八楼所不同意的事物)。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