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言论自由与道德冲突的背后,什么在抬头?评古根汉中国展动物事件

新自由主义的泛滥,造成了社会分化和不安,现在依然没有办法修复裂痕。

2017年10月4日,美国纽约的古根汉美术馆“Guggenheim”举办了名为“世界剧场:1989年以后的中国和艺术”“Art and China After 1989:Theater of the World”。这个展览是美国纽约最重要的几家艺术博物馆迄今为止举办的第一个试图完整介绍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

2017年10月4日,美国纽约的古根汉美术馆“Guggenheim”举办了名为“世界剧场:1989年以后的中国和艺术”“Art and China After 1989:Theater of the World”。这个展览是美国纽约最重要的几家艺术博物馆迄今为止举办的第一个试图完整介绍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摄:Jewel Samad/AFP/Getty Images

特約作者 金言

刊登于 2017-11-01

当代艺术本身就是挑战当下、眺望未来,残酷作品的产生必然和残酷的社会现实有关系。艺术有能力催化新的理解和意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艺术的原因。

2017年10月4日,美国纽约的古根汉美术馆(Guggenheim)举办了名为“世界剧场:1989年以后的中国和艺术”(Art and China After 1989:Theater of the World)的展览。这个展览是古根汉美术馆以及美国纽约最重要的几家艺术博物馆迄今为止举办的第一个试图完整介绍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展览由三位策展人联合策划:古根汉三星资深亚洲艺术策展人Alexandra Munroe、在北京生活了十几年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Philil Tinari (中文名田霏宇)和1989年后旅居欧美的罗马二十一世纪美术馆馆长侯瀚如。这个由两个美术馆馆长和一个资深策展人组成的“明星”策展团队,涵盖了美国、欧洲和中国、海外华人、中国通和外国人的不同视点,似乎预示著展览的举办方试图打造一个更为开放的文化视角和丰富的艺术光谱。结合中国艺术在欧美的传播历史,这个雄心和深意不可谓不明显。

回顾中国艺术在海外发展的历程,1993年由栗宪庭和张颂仁策展的“后八九:来自中国的新艺术”在香港艺术中心开幕后,先后在欧洲和澳大利亚的数家美术馆巡回。这是国际上第一次了解中国当代艺术。当时东西德统一,冷战宣告结束,而中国刚刚经历未遂的民主运动“天安门事件”,国际社会对站在坦克队前挡住坦克的人记忆尤新,也因此对来自共产主义国家的艺术投射了很大的情感关注。这个展览以1989年为分界,介绍了1990年代初期中国艺术在不变的政治压力与不断开放的商业化浪潮中的发展和变化。展览虽然奠定了世界对中国艺术的看法,但并没有登陆美国和纽约的重要美术馆,不过却引起了包括纽约在内的艺术画廊对中国艺术的兴趣。展览推出的以玩世现实主义和政治波普风格为代表的艺术家,开始成为中国艺术的畅销风格,并一直统领市场到2008年的经济危机。

王兴伟的参展作品《新北京》。
王兴伟的参展作品《新北京》。图:古根汉美术馆提供

真正登陆纽约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发生在1999年。当时由亚洲艺术协会(Asian Society)和旧金山当代美术馆(SFMOMA)举办“蜕变突破:华人新艺术展”(Inside Out: New Art From China)。这个展览由中国策展人高名潞策展,展示了两岸三地1990年代中后期非常丰富的观念主义创作,包括行为艺术、录像艺术、观念摄影。此后的18年里,纽约再无大规模关于中国艺术的展览。2013年和2015年大都会博物馆先后举办了两次以中国为主题的展览,“水墨艺术:借古说今中国当代艺术”和“中国:镜花水月”(中国服装展)。两个展览分别由大都会的中国策展人何慕文(Maxell K. Hearn)和服装策展人 Andrew Bolton策展,其中“镜花水月”还邀请了王家卫做艺术总监。虽然展览在美国创下了参观人数的纪录,但是在学术上却为中国本土学者所诟病,认为展览展示了一个被扭曲的、异国情调化的中国。

了解了这些背景,读者基本上可以想像作为纽约最重要的艺术机构之一,古根汉今次展览对中国艺术家来说意味著什么。总的说来,中国艺术(家)与文化艺术中心纽约及其所代表的“西方/国际”的价值系统,就好比一个叛逆的青春期的孩子与严父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孩子藐视父亲的权力,另一方面又在内心深处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可。古根汉策展人Alexandra Munroe 显然深知此状况,所以才搭起了这样一个四平八稳的明星策展团队,而不是像以前她策展的日本和韩国展那样独自担纲。这个展览耗费巨大,古根汉的馆长Richard Armstrong和策展人先后数次来港,为展览募集赞助。因此他们也非常在意除了美国观众以外中国本土对展览的反应。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