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赖奕谕:解严后的菲律宾,以暴力理出名为“民主”的血路

忽略历史纵深的面向,只以全球恐怖主义扩张的框架理解菲律宾社会正在发生的事情,是有局限的。

2016年2月25日,菲律宾马尼拉,为纪念1986年“人民力量”推翻马可斯政权三十周年而举行一系列纪念活动,而其中一个展览展出由戒严时期的受害人照片的拼贴作品,以提醒市民过去的黑暗历史。

2016年2月25日,菲律宾马尼拉,为纪念1986年“人民力量”推翻马可斯政权三十周年而举行一系列纪念活动,而其中一个展览展出由戒严时期的受害人照片的拼贴作品,以提醒市民过去的黑暗历史。摄:Dondi Tawatao/Getty Images

刊登于 2017-08-03

#东南亚观察#评论#赖奕谕

过去一个月,台湾适逢解严30周年的缘故,大大小小关于戒严历史的讲座、展览与讨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与此同时,与台湾相距不远的菲律宾,也有不少人热衷于讨论戒严。只不过,他们在谈的不仅是该国由前总统马可斯(Ferdinand Marcos,马可仕)于1972至1981年之间实施的戒严,还包括自今年5月底开始于南部棉兰老岛(Mindanao,民答那峨岛)实施的戒严令,是完全无法忽视的现在进行式。

菲律宾这波热议戒严的声浪,其实可以追溯到去年总统大选之前,前总统马可斯之子“邦邦”小马可斯(Ferdinand ‘bongbong’ Marcos Jr.,小马可仕)决定出选副总统一职,许多反对者便认为这是菲国社会面对戒严历史与转型正义议题的一场重要战役。在这样的脉络下,小马可斯成为竞选期间讨论度最高的副总统候选人。即便他最终败于莱妮.罗布雷多(Leni Robredo)(注一),反对者却因为他的票数相当逼近罗布雷多,而忧心大众普遍对戒严历史的无知将造成社会难以弥补的破坏性后果。

选举期间引发的轩然大波并未随着选举结束而平息,菲国总统杜特尔特(Rodrigo Duterte,杜特蒂)于一年后宣布在棉兰老岛施行戒严,此举无疑再次激化前一次戒严延续至今的社会矛盾与对立。在历史遗绪与当前情势相互交错的影响之下,这绝对不只是杜特尔特于7月24日的国情咨文中所指称的,是为防堵全球恐怖主义势力扩张的策略这么简单。

忽略历史纵深的面向,只以全球恐怖主义扩张的框架理解菲律宾社会正在发生的事情,是有局限的。自1968年成立的菲律宾共产党(CPP)(注二),不仅在两次戒严皆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其所揭橥的社会冲突,直至今日仍是形塑菲国戒严论述、转型正义与抗争等议题的重要关键之一。然而,一般人容易因为菲律宾亲美的印象忽略这样的面向,也不太清楚菲共仍在菲律宾拥有相当可观的草根基础及武装势力,自然就很难搞清楚菲国人民到底是如何看待戒严这件事。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