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

京都人抗拒民宿的真实理由,你能猜到吗?

京都市的结构;町内小组;邻人过世了;地产公司与町家情意结⋯⋯

特约撰稿人 林琪香 发自日本

刊登于 2017-04-24

民宿若依循民宿法而建,且屋主/管理者时常在场,成为社区的一分子,邻近居民自然感到安心。图为位于西阵地区的Expo Hostel Ori。
民宿若依循民宿法而建,且屋主/管理者时常在场,成为社区的一分子,邻近居民自然感到安心。图为位于西阵地区的Expo Hostel Ori。

上次来京都,你是否住民宿呢?那时,你有否怀着兴奋却担心的心情?有探究寻常民居的兴奋,却也怀着万二分的战战兢兢。夜来时即使不过是拉一把椅子,都小心翼翼,担心会否吵到邻人。你大概紧记了晚上不能洗衣服、十点过后电视得调低声浪等潜规矩,还有那繁复的垃圾分类方式,来之前你已在网上熟读,但到来后每次掀开垃圾筒,面对内里那一黄一透明的胶袋,依然犹毅不决,究竟该放进哪个?

关于民宿对日本人造成的困扰的文章,我们都在网路上读得太多,每次读到时我都不以为然。毕竟游客的疏忽不过源自文化差异与生活习惯的不同,若在地人愿意耐心说明,游客愿意耐心聆声并洽当地回应,旅客与居民间的矛盾该就会慢慢化解了。

不过,在我正式迁到京都市一个小社区里后,不禁开始怀疑自己的想法。

邻里关系与小区文化

去年春天,我从大坂府的公寓单位,迁进京都市中京区的独立房屋里。三十多年来都是居于高楼大厦的我,对新生活满心期待,以往大坂公寓单位因为墙壁地板都单薄,常担心自己的一举一动会造成别人困扰,现在我们总算彻底地与邻人相隔离了。只是,拥有着完全独立的居住空间,原来也暗示了我们与邻人的关系更紧密。


先说明一下京都市的结构。京都府内的京都市,先划分为“区”,再划分为“町”。每个区都有“区”由区役所管理,而各个町,均有市民自然组成的町内会,插手政府没注重的社区活动与服务。我的住所所在的小巷里,约有十幢左右的房屋,连同纵横交错几条小路上的数十户人家,构成我们的町。町内会里,每六七户人家构成一个小组,每户人家轻流担任组长,负责组内的联络等。各个町内会的工作都不同,有些社区的町内会会设立垃圾收集场、策划栽花及植树的活动,由居民一同美化区内环境。在天气灾害频繁的地区,町内会还会负责储备食物,以防应付突如其来的需要。京都市政府没有完善的回收废纸的系统,将居民组织起来,设定废纸回收日,招请民营回收公司帮忙,也是町内会的工作。

社区是共同经营的,平常多交流,大家才能生活得安心。虽然町内会是自由参与的,原本很怕跟陌生人打交道的我,为了不让邻居对我这外国人感不安,也乖乖地成为其中一分子。

我居住的社区的町内会举行的活动不多,主要是每年八月盆祭的祭典、十月时的运动会等时,招集町内人一起筹备、布置和收拾。在传阅的告示板里,偶尔会夹着区内的新闻情报,例如附近的马路发生交通意外,又或是数天前,独居的邻人今西伯伯于医院过世了。透过町内会,居民们连结起来,知道彼此的存在与去留。社区是共同经营的,平常多交流,大家才能生活得安心。虽然町内会是自由参与的,原本很怕跟陌生人打交道的我,为了不让邻居对我这外国人感不安,也乖乖地成为其中一分子。

京都人的邻里关系比我预想中的紧密得多,十数户相连的小街,就像公寓大厦的其中一层,不难想像,陌生人一声不响蓦然闯进,且每数天便换一张面孔,他们心中生起的抗拒情绪是何强烈。

屋主在哪里?

京都的民宿(或者说日本全国的民宿),主要分为两大类:位于公寓之中的住宅单位,又或是独立房屋。而独立房屋又分为分租多个单位的旅馆型民宿,以及全幢出租的。不少游客对京都都有着特别的憧憬,期望能到体会与在地生活,于是选择暂住进京都传统町家之中,因此令独立房屋的民宿,在京都特别盛行。

日本去年计划更改民宿法例时,做过不少调查,保健所(类似香港的卫生管理局)在京都市内各处扣门,即使刚好旅客在为其开门,却找不到屋主,而且有时负责管理的公司又在东京,保健所的职员想当面多探问资料,也感到束手无策。屋主或负责人长期缺席的民宿,最教当地人感困扰。

我身边也有一些在京都经营旅馆型民宿的朋友,他们全都依循着民宿法,将古老的建筑物改装成得能凸显京都风情,又合乎消防等条例。开张以前事先通知邻人,建立良好关系,更重要的是,开幕以后,他们也多待在区内,成为社区的一分子。这类型民宿,甚少遭抱怨。

另一方面,不少地产公司针对着外国人对町家的情意结,专门搜寻空置的町家,改装后售卖,并附上全套的管理服务,代为处理民宿的租务事宜,造成在京都市内有很多屋主缺席的民宿。日本去年计划更改民宿法例时,做过不少调查,保健所(类似香港的卫生管理局)在京都市内各处扣门,即使刚好旅客在为其开门,却找不到屋主,而且有时负责管理的公司又在东京,保健所的职员想当面多探问资料,也感到束手无策。屋主或负责人长期缺席的民宿,最教当地人感困扰。

很多喜欢京都传统文化的人对于民宿的兴盛抱着矛盾的情绪。一方面传统町屋如长时间空置,找不到愿意接手的人,总有一天它将被财团收购拆毁,原地建起日本全国随处可见、毫无特色的新型房屋。另一方面,大量涌现的屋主长期缺席的民宿,对于社区建设的帮助亦不大。

早些日子去五条河原町一带,探访一家咖啡店的店主咲子小姐。这区域曾经为京都的红灯区,十多年前因为警方大举打击,区内大部份房屋都人去楼去,小区日渐凋零,近年来虽有一两家小店及艺廊进驻,但依然满街空屋,冷冷清清。咲子小姐对此区情有独钟,花尽心思希望将它振兴,可是即使她找到了愿意在此地开店的人,却仍困难重重——相比起将屋子租出作商店,空屋的屋主宁愿任房屋空置,直到找到买家。而愿意在此地买房子的,又多是打算经营民宿的外国人。

我曾很天真地以为,只要聚到人群,社区就能活化起来,即使聚集只是来来去去的民宿住客,但咲子小姐的一句说话点明了问题所在:“振兴社区,需要长久留在区内,长时间地付出力量的人。”我想起上京区的大将军商店街,为了吸引更多在区内停留的人们,店主们组成起来将商店街化为妖怪街,各家店铺里都能找到巨型的鬼怪雕塑。若小区里集结的都是民宿,而屋主长时间缺席,又怎能团结起来,参与振兴社区的事务?

我想,很多喜欢京都传统文化的人也如我,对于民宿的兴盛抱着矛盾的情绪。一方面传统町屋如长时间空置,找不到愿意接手的人,总有一天它将被财团收购拆毁,原地建起日本全国随处可见、亳无特色的新型房屋。另一方面,大量涌现的屋主长期缺席的民宿,对于社区建设的帮助亦不大。

作为对城区发展无能为力的旅客,我们可以做到的,或许只是尝试多了解当地人抗拒的理由,展示我们的笑容、友善与礼貎,即使是不速之客,至少也是让当地人感安心的不速之客。

如果你愿意付费成为我们的端会员,请按:http://bit.ly/2nj1oSY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