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

摩天大厦林立的都市里,人们生活得快乐吗?

研究指出,从城市的天际线可以洞察当地居民的社会生活。

端传媒记者 梁振岳 综合报导

刊登于 2017-04-06

随着建筑技术不断发展,建筑物建得愈来愈高。过往,人们因宗教原因,认为建筑物建得愈高,愈能跟神沟通、领受神的旨意;而近几个世纪来,人口膨胀,建筑物高度需求亦有所增长。至今,全球各大城市不断建造摩天大厦,目的又是什么呢?

“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CTBUH)属下的“摩天大楼中心”(The Skyscraper Center)在今年初发表《高楼数据:2016年回顾》(Tall Buildings in Numbers: 2016 Year in Review)

根据报告统计,2016年全球共建成128栋“摩天大厦”(编注:即高度逾200米的大厦),较2015年多22栋,并成为史上最多的一年。若将这128栋摩天大厦的高度都加起来,会高达30301米,同样是历史新高记录。

去年全球共有19个国家建起摩天大厦,其中数量最多的是中国,共84栋,占全球总数的66%,远超仅得7栋、排名第2的美国。

若以城市作为单位,去年全球共有54个城市建成摩天大厦。其中,建成最多的是中国深圳,共有11栋;这意味着单计深圳这个城市,其去年竖立起的摩天大厦,已较中国以外任何国家都多。至于中国广州、重庆及韩国高阳则分别建成6栋摩天大厦,并列第2名。

人们为何需要摩天大厦?

美国纽约的高楼大厦。
美国纽约的高楼大厦。

“摩天大楼中心”预计, 2017年将有150栋摩天大厦落成,2018年将继续打破纪录、建成155栋摩天大厦。就这一趋势,美国智库“圣塔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的 Markus Schläpfer、Luís M. A. Bettencourt 及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的 Joey Lee 进行了一项研究,尝试寻找城市、摩天大厦与当地人社会经济生活等的关系。

研究团队仔细地搜集位于12个美加城市(纽约市、芝加哥、洛杉矶、波士顿、旧金山、波特兰、奥斯汀、安娜堡、贝灵厄姆、圣塔菲、多伦多及温哥华)合共约480万栋建筑物的高度、形状、表面积,以至各城市建筑密度等,整理成庞大的数据资料库,并作进一步分析。

平均建筑高度 vs 最高建筑高度

团队首先罗列12个城市的“平均建筑高度”及“城中最高建筑高度”。结果发现,以“天际线”及楼高442米的威利斯大厦(Willis Tower)而闻名的芝加哥,其全城平均建筑高度仅4.8米,在12个城市中排名第七;拥有楼高457米的加拿大国家电视塔(CN Tower)的多伦多,亦只得5.6米,与洛杉矶、安娜堡平分秋色,并列第六。

反而,市内最高建筑泛美金字塔(Transamerica Pyramid)仅得260米的三藩市,其全城平均建筑高度为9.7米,占据榜首。波士顿则以平均建筑高度9米排名第二,其市内最高建筑为楼高240米的汉考克大厦(John Hancock Tower);排名第三的是纽约市,平均建筑高度为8.4米,市内最高建筑是楼高377米的帝国大厦(Empire State Building)。

团队发现,人口密度较高的大城市,更倾向于将高楼集中地建在市中心。团队表示,这种趋势有其直接原因──大城市更需要将大量市民集中在商业中心区域。

研究团队又发现,城市大小和密度除了会影响建筑物高度,还会影响建筑物形状。团队整理了12个城市的建筑的“表面积对体积比”(surface-to-volume ratio,S/V ratio),发现在较小的城市,建筑物倾向建得较扁平,即平面面积较大、楼高较矮;而在较大的城市,建筑物则愈倾向建成正方体型状。这些正方体建筑更有利于环境可持续性,因为它们较小的“表面积对体积比”能避免热能流失、提升能源效率。

城市面积愈大,建筑物也更加倾向朝天空发展、建得愈高。“在纽约、香港这些大城市,有时会把摩天大厦建得更单向度,像针尖一样,为的是创造能闻名于世的天际线。”Schläpfer 指出。

摩天大厦林立,能孕育创意的街道却愈来愈少?

傍晚时分何文田望向港岛区景色。
傍晚时分九龙何文田望向港岛区景色。

研究团队指,现时在摩天大厦林立的亚洲,形成大厦之间窄小的“峡谷”,压抑了在街道之间孕育的创意和革新力量。团队认为,全球各地普遍最具创意的区域,是一些相对老旧的工厂邻里区域;以美国为例,就包括曼哈顿下城区的切尔西(Chelsea)及翠贝卡(Tribeca)、麻省理工学院邻近的剑桥,以至三藩市下城区邻近区域。

在这些区域,有更多中等高度的建筑,它们基于丰富、开放的楼面图则而设计、建造;另外,这些区域也保留了较多的历史建筑物。这样建筑及城市规划,能创造街道互动的机会,人们及其意念能互相擦出火花,推动创意产业、造就初创公司的涌现。

另外,研究团队形容目前全球各地的摩天大厦俨如“1%极富人的花园”;其中最佳例子莫过于2015年12月在纽约落成的、西半球最高住宅大厦“公园大道432号”(432 Park Avenue)。

“假如建筑物起得太高,建筑成本也自然会高,进而推高楼面呎价。”Betterncourt 指出。而且,高楼价拉低了这些大厦的入住率,造成“沉闷、单调的”邻里关系,也拖垮了城市的创意和革新能量。Betterncourt 表示,从城市的天际线可以洞察当地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而他认为最佳的环境是不太高的、能滋养良好邻里关系的“摩天”大厦。

来源:Citylab6sqft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