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

10000多米深的马里亚纳海沟,都沒能躲过人类的污染

刊登于 2017-02-15

图为2012年,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深潜马里亚纳海沟的照片。
2012年,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曾进入马里亚纳海沟并拍下照片。

马里亚纳海沟(Mariana trench)是地球上目前已知最深的海沟,曾被认为几乎不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但2月13日刊载于学术杂志《自然 - 生态学与进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的论文显示,生活在那里的一些深海生物已被污染,其体内人工化学物含量的浓度,甚至可与陆地上受污染最严重河道中的生物相提并论。

我们曾认为如此偏远且原始的深海地区能够不受人类的荼毒,但遗憾的是,我们的研究显示事实并非如此。

英国生物学家、论文第一作者 Alan Jamieson

马里亚纳海沟

马里亚纳海沟是目前所知最深之海沟,地处北太平洋西方海床,位于11°21′N 142°12′E,即近关岛之马里亚纳群岛东方。此海沟为两板块辐辏之俯冲带,太平洋板块于此俯冲于菲律宾板块(或细分出的马里亚纳板块)之下。海沟底部于海平面下之深度,远胜珠穆朗玛峰海平面上之高度。(资料来自维基百科,百科内容以 CC BY-SA 3.0 授权)

来自英国阿伯丁大学(University of Aberdeen)与詹姆斯·赫顿研究所(James Hutton Institute)的研究人员主要测量了两种特定类型的化学污染物:用于电气设备的多氯联苯(PCBs)与通常用作阻燃剂的多溴二苯醚(PBDEs),它们都可能会对生物的神经、免疫和生殖系统产生各种不良影响,在人类中甚至与癌症发病率相关。

研究人员在北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与新西兰北部的克马德克海沟(Kermadec Trench),都部署了被称为“深海登陆者”(deep-sea landers)的特殊装置。这些装置从船上释放并落到海底,其后再受控漂浮回海面,它们每个都配备了特殊的陷阱,用于捕捉深海端足类(Amphipoda)动物。之后,研究人员测量了被捕捉动物体内是否存在多氯联苯和多溴二苯醚。

在西北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中超过10,000米深处,发现有虾类生物 (Hirondellea gigas)有人类污染物。
就是在这种黄色短脚双眼钩虾身上,检测出了高浓度的多氯联苯。

研究人员发现,无论是在马里亚纳海沟区域还是在克马德克海沟区域,海平面以下7000多米至10000多米处多个地点采集的端足类动物体内,都存有多氯联苯和多溴二苯醚,并且其浓度高于沿海清洁地区的基线浓度。其中马里亚纳海沟中样本的测量浓度相对而言更高,捕捉于该区域的黄色短脚双眼钩虾(Hirondellea gigas)体内多氯联苯的浓度,比生活在中国辽河附近的螃蟹高约50倍,而辽河是中国污染最严重的水道之一。

深海经常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后的原始区域之一,而该研究显示自然环境之间的互联性可能比以往认为的更紧密。但目前仍不清楚污染物如何进入海沟,以及为什么在马里亚纳海沟里浓度会这么高。论文作者怀疑,马里亚纳海沟中人工化学品的来源之一可能是“太平洋垃圾带”(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该区域的化学污染物很容易附著在塑料废物上,并向海洋底部沉降。

华盛顿邮报认为,未来的研究或许可以更清楚地解释,这些污染物如何在整个食物链中移动和扩散,以及它们是否会对其侵入的生态系统造成任何可测量的损害;但就目前而言,这些发现是令人震惊的提醒,人类的活动对整个地球都会产生影响,不管该区域是近在眼前,还是远在“深海”。

声音

研究提供了明确的证据,表明深海与地表水流存有高度联系,并已处于人造污染物的影响范围以内。

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海洋生态学家 Katherine Dafforn

研究结果强调了这样的想法,即海洋不同部分的相互关联可能比以前认为的更紧密,即使在最偏远的地方,受污染的危险也可能普遍存在。

华盛顿邮报

太平洋垃圾带

太平洋垃圾带又称“垃圾岛”。在太平洋上,北太平洋环流系统是相对静止的区域,此区主要为副热带高压带,水流旋转的方向将周围的废物带进来,导致漂浮物和其破碎物的累积,这些像是漂浮的“云状”废物被称为太平洋垃圾带(块),东方垃圾块或是太平洋垃圾旋涡。长期来看,许多漂流物是可生物分解的,现在此环流系统中增积了大量的塑胶物和海洋废弃物。相较于生物分解,塑胶类因光而碎裂成细小的碎片后,这些碎片仍为聚合物,即使破碎得再小,依然很难分解掉。有些塑胶因光照碎裂后,形成另一种污染,因为漂浮废物和浮游动物相似,被低阶异养生物摄取后进入了食物链。(资料来自维基百科,百科内容以 CC BY-SA 3.0 授权)

来源:华盛顿邮报NPRBBC路透社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