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

台湾技职科系全套向中国大陆输出,是互蒙其利还是流血自残?

台湾高等教育面临危机,这时以职业、技术传授见长的大专院校异军突起,成为中国大学争相取经的对象。

特约撰稿人 游婉琪 发自台北、台中

刊登于 2016-11-24

北京大学校门前。
北京大学校门前。

近年来,台湾教授被对岸挖角,跨海到大陆执教已经不是新闻,知名学者有财经经济领域的巫和懋、霍德明和朱家祥;或者为中国清华的工业工程系招聘,原本任职中原大学资讯管理学系的饶培伦。

在一般性的招聘、挖角外,2014年中央大学“通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陈锟山也被中国“千人计划”延揽,弃职前往中国“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任职,由于他在台湾的工作中涉及卫星侦照资料的判读,因而还引发了国安泄密疑虑。

除了一直存在的,个别性地招聘、挖角台湾学者外,另一股台、陆合作,将台湾特定学系“全套搬到大陆”的风潮方兴未艾。究其根本原因,仍然在于台湾高等教育面临少子化危机,不少欠缺竞争力的大学如果不想坐等倒闭,就必须杀出一条血路,寻找合作对象,开拓生源和金源。这时台湾以职业、技术传授见长的大专院校,依靠长年累积的实务教学经验异军突起,成为中国大学争相取经的对象。

台湾大同大学设计学院和北京大学的合作,是“整系输出”的第一个例子。

大同大学助北大无锡校区设新系

大同大学由台湾“大同公司”所有, 大同公司的发迹可以追溯到1918年日本治台时期,从早期的营造、重机械、铁工厂到家电业,1949年之后打着“民族工业”的旗帜,成为台湾最具历史的电器制造厂之一。大同企业体中的这间学校从工业专科学校、工学院升格到大学,教导出贴近实务的学生,一直是这所学校最大特色和竞争力所在。

2011年,大同大学协助北京大学江苏无锡校区成立“艺术设计系”,这一年刚好是台湾开放中国大陆学生到台湾攻读学位的第一年,俗称“陆生元年”。大同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吴志富受访时透露,当时北京大学想在江苏无锡成立新校区,配合当地感知元件、物联网等产业兴起,希望在北大名校声望加持下,招收优秀学生吸引产学合作计划,拉近校方与产业界的距离。

然而北大因过去并没有设计领域相关科系,为了讲求“速成”,于是将矛头锁定语言文字相通的台湾学府。其中大同大学是全台最早有工业设计系学校,创校以来累积不少专业人才与办学经验,加上北大过去与台湾本土企业大同公司曾有合作往来,因此开出优渥条件,希望校方能够把工设系教师团队整批带过去,不仅老师可领到高额钟点费;同时开出获颁北大文凭为条件,希望整批学生到北大交换。

但吴志富苦笑着回忆,原本以为到北大是为协助设系,但北大艺术设计系在大同设计学院协助成立后,校方随即提出远高于台湾教授的薪水,希望吴志富留下来成为系主任,率领团队专门负责洽谈产学合作案。

陆方开出的条件听起来羡煞旁人,但看在吴志富眼里却满是隐忧。他直言,这样的合作模式和原本说好的“协助设系”不一样,“摆明了就是想挖角”。过去几年,吴志富频繁走访两岸各地,他清楚明白,大陆的学界很现实,之所以想跟台湾合作,要的不过是“大陆没有的东西”,除非是已经准备退休或呈现半退休状态的教授,当成过去对岸“玩玩两三年”,否则一旦专业优势消失后,好景很快就不常。

吴志富婉拒之后,目前大同和北大的合作关系,仅有每年大同派驻1名教授到北大开课,北大则每年释出5个研究所名额,给大同学生申请前往交换。

“粤台产业科技学院”……由东莞理工学院与东莞台商育苗教育基金会合作成立……找来龙华等4所技术学院签约……大陆学生在4年课程中有1年到台湾交换,缴交学杂费给台校。不过根据端传媒了解,陆生还没来报到,这项计划却已悄悄提前喊停。

大同和北大的合作案创下“台校协助陆校成立科系”首例。广东东莞理工学院和台湾龙华、朝阳、致理及德明科技大学等4所台湾学校的合作,则是另一个例子。这4所台湾学校协助成立“粤台产业科技学院”,从师资到课程教材皆由“台湾直送”,去年9月首度对外招生。

“粤台产业科技学院”是因应地方产业界人力需求,由东莞理工学院与东莞台商育苗教育基金会合作成立,下设工程、设计及商管等六个科系,找来龙华等4所技术学院签约,由台湾学校派教师团队到东莞协助设系,大陆学生在4年课程中有1年到台湾交换,缴交学杂费给台校。不过根据端传媒了解,陆生还没来报到,这项计划却已悄悄提前喊停。

朝阳科技大学国际长余文德表示,当初在东莞台商育苗教育基金会牵线下,学校派出“多媒体设计系”和“工业设计系”两名教师前往东莞,分别担任粤台产业科技学院创校系主任。随着两岸政治局势改变,如今台湾4校派出去的教师已陆续撤回台湾,原本依计划在2017年到台湾交换的大陆学生,目前4校都没把握这项承诺得以兑现。

“跟大陆合作就是这样,”余文德无奈表示,原本系上派出两名专任教师,在大陆开设课程广受学生好评。比起资讯封闭下的大陆教授习惯照本宣科,台湾老师懂得带领学生实作讨论,引进各种创新教案,贴近美国式活泼教学。带领学生参加各类设计竞赛,也都夺得好成绩,深受东莞理工学院肯定。

无奈当东莞市政府“把手伸进校园”后,台湾的老师开始处处受限,许多原本谈好的教学理念无法落实,因为不满东莞市政府干预校务,包含朝阳在内的4校台湾教师,在今年暑假期间已经陆续回到台湾,新学期开始,粤台产业科技学院也不再需要台校派教授前往。

“没想到这么快喊卡,”私立科大校院协进会理事长葛自祥表示,开发境外稳定生源,是4所学校之所以愿意派驻教师前往对岸、大方分享教学经验与课程教材的主因,按照原定计划,粤台产业科技学院第一届600名陆生明年就要到台湾4校就读,如今受限政治因素,明年这批学生会不会来?葛自祥给的答案是:“谁也不敢说。”

图为大同大学尚志教育纪念馆。
图为大同大学尚志教育纪念馆。

大陆高校转型为台校带来机会

在大同大学首创先例后,这类型的两岸交流陆续开枝散叶。对台湾校方而言,比起重量级教授直接被高薪挖角,造成台湾高教人才流失,宁可倾向由校方出面订定合作协议,安排学者“外派”大陆一学期,换取和陆校搭起伙伴关系,进而争取稳定学生来源、累积学校知名度,双方各取所需。

但回顾大同大学和北大的合作,吴志富坦言,这起合作案以他个人观点来看“并不是一个成功案例”,对学校而言,这项合作最大的好处大概是能让校方作为招生宣传用途,让外界知道大同大学有足够实力协助北大成立科系、北大也愿意颁发大同培育出的优秀学生文凭。实际上北大是否真的因此吸收到大同培育设计人才的精华?吴志富没有给出肯定的答案。

而站在陆校立场,葛自祥分析,大陆地方型本科(意指由省或市经费支持运作的学校),学术研究不如名列“211工程”、“985工程”等名列前茅的大学,但课程又不够实务,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前年开始,大陆教育部要求地方型本科转型成应用型本科,培养学生符合职场所需能力。这时发展技职教育比大陆起步多年的台湾各科技大学,自然成为寻求转型明灯的陆校取经对象。

在这股台湾高教输出潮中,又以设计相关领域最常见。吴志富分析,随着这几年大陆学校急于跟产业结合推动产学合作,加上大陆发展代工产业累积一定成熟度之后,开始转而需要品牌设计人才。当每个人都想瓜分产业资源这块大饼时,直接找有经验的人协助“超车”,成为直接的方式。

余文德感叹,台湾大学跟大陆的合作案,因双方政府没有办法对谈,导致政策时常变来变去,大学根本没有保障,只能往好处想当作“练剑”。虽然与东莞理工学院计划喊卡,但学校依然陆续吸引对岸许多学校主动接洽,希望协助成立科系或学院。

葛自祥乐观表示,虽然和陆校合作暗藏许多政治变数,但也不能因此就不经营,毕竟未来几年台湾内部生源减少迅速,只有靠外部生源来补足……即使新政府喊出新南向政策,多数学校的境外招生经验告诉他们:“绝对不能轻易放弃大陆!”

通常这样的“协助”可分成两类:一是学校派老师前往对岸,将原本的课程教材原封不动搬过去,二是对岸派驻教师,利用寒暑假组团到台湾取经。

余文德表示,派驻到大陆的教授,每月约可领高出台湾本薪一万元人民币的薪资,大陆高阶教授到台湾上课,则会依照课程类型、时间、人数收费,通常平均一个礼拜的课程约几十万台币,有些学校一次来的人多,一团就可入帐上百万台币。

葛自祥也表示,龙华科大光今年暑假就来了将近200位大陆教授,专程到台湾参加师资培训课程。他观察,大陆地方型本科转型成应用型本科过程并不顺利,“一直到现在,大陆一堆学生都还搞不清楚什么是应用型本科”,既然台湾技职教育有充足经验可以分享,“学校就当成赚点外快”。

然而在少子化冲击底下,台校的目标绝对不单只有“赚点外快”这么简单,长远来看,校方锁定的是透过帮助陆校转型成立新科系,双方一旦产生裙带关系,未来增添更多合作可能,除了陆校提供生源到台湾研修外,当学生毕业后如果想要持续在设计领域进修,自然容易倾向直接前往教授在台湾的学校就读研究所,成为校方到对岸一手培养出来的生源。

端传媒记者致电葛自祥时,他人正好在零下五度的哈尔滨,刚结束一整天与陆校交流会议。葛自祥兴高采烈告诉记者:“没想到连黑龙江这么远的地方,都有许多大学积极的想与台湾交往!”话还没说完,一旁就有某陆校主管打断采访,希望趁机跟葛自祥所任职的龙华科技大学谈合作。

葛自祥乐观表示,虽然和陆校合作暗藏许多政治变数,但也不能因此就不经营,毕竟未来几年台湾内部生源减少迅速,只有靠外部生源来补足。除了语言相通的大陆学生,也努力经营香港、马来西亚、越南等地,但即使新政府喊出新南向政策,多数学校的境外招生经验告诉他们:“绝对不能轻易放弃大陆!”

台商开猎人头公司协助挖角

面对外界担心台校替陆校成立科系,恐将导致未来优势不再,吴志富反而信心满满认为,教育是百年大计,大陆学校追求速成的教育方式,短期间内难以将台湾技职教育精髓“整碗捧去”(台语,指本来只是要给你尝一口的,你却把整个碗端走了)。如在设计领域,陆校或许有能力采购很高级的设备,却常常连自己为什么要作这些设计、如何让设计产品扣连社会脉动都不清楚。

以大同大学和北大的合作案为例,迄今迈入第5年,但吴志富坦承,对于大陆学校的实质帮助“相当有限”。事实上大陆设计领域相关科系不少,高达850所学校底下都拥有相关科系,该有的装备器材更是台湾学校难以匹敌。然而“好的设计人才培养环境,首要注重的其实是观念问题”,假如人的观念没有打破创新,再好的仪器设备也是枉然。

吴志富举例,大陆学者来到大同参访,意外校内老师可以按照个人喜好风格装修个人办公室,带领学生一起动手改造校园环境。随着银发族人口越来越多,大同不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发想,而是直接把学生丢到现实世界,让他们与长者密切接触,在陪伴老人玩桌游、种菜煮菜过程中,实际了解老人家的需求,才能让设计银发族所需产品过程更添人味。

不久前,吴志富刚前往福建省担任海峡杯学生设计竞赛评审,发现大陆学生在被过度保护环境底下长大,导致生活经验相对台湾学生不足,如要陆生设计厨具,却连煮菜都不会,作品难以贴近使用者需求,成熟度自然不高。而台湾的工业设计教育环境里头,已经成熟到可以让学生量产商品贩售,相较之下两边仍有一大段差距。

“哪些是社会上真正需要的?”课堂上,吴志富不会像大陆教授习惯直接鼓励学生创业,取而代之的是,他希望引领学生以“人”为核心思考,发现社会上问题,进而找出解决方法,在透过设计将想法落实到生活中,让设计作品产生意义,关怀社会上过去长期被忽略的角落。

不过吴志富也认为,即使语言相通,对于台湾学者而言,大陆仍是陌生异地。尤其台湾设计领域强调团队合作,彼此间就像一支合作无间的球队,若只挖单一主力球员过去,难免因为在当地找不到合力创作伙伴而萌生返乡念头。

看似光鲜亮丽的台湾高教输出,至今似乎还没出现成功案例,多所大学坦承,这样的合作模式也增加台湾高教人才被挖角的可能性,如余文德就指出,对岸直接开出年薪30万人民币(约33万港币/4.3万美元/140万台币)起跳价码,用来挖角台湾教授协助建立研究团队,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吴志富则提到,大陆学校挖角台湾学者,看中的不仅是教学经验,拥有足够研发能量的学者,当年产出论文数到达一定篇幅,自然可以谈到更高额的薪水。

“培养老师哪有这么快?用挖的最快!”吴志富观察,大陆不缺人,但缺乏“有足够经验的人”。这几年下来,对岸有些学校开始转而先到台湾寻找特定领域已退休或准备退休大老,再由大老出面牵线,把子弟兵一个个带过去。他甚至曾耳闻有大陆台商在台开设类似猎人头公司,台湾教授会把履历放上去,供大陆学校挑选合适的学者安排面试。

但由于两岸关系特殊,这些行动大多低调进行,同行学者即使知情也都三缄其口,免得透露了名字给别人带来麻烦。

对于台湾学者而言,在少子化浪潮影响下,各大学延聘教授态度趋于保守,想从私立学校转往国立学校任教越来越不容易。为了争取更好的待遇,有些干脆选择到大陆任教。不过吴志富也认为,即使语言相通,对于台湾学者而言,大陆仍是陌生异地。尤其台湾设计领域强调团队合作,彼此间就像一支合作无间的球队,若只挖单一主力球员过去,难免因为在当地找不到合力创作伙伴而萌生返乡念头。加上新创校区多半地处偏远,孤家寡人在异乡实在难以久待。

余文德表示,台湾大学老师负担太重,往往得一人身兼研究、辅导、服务、教学、行政等工作,随着未来生源不断减少,学生素质跟着下降,老师作研究需要优秀学生协助,没有好的研究团队,又没有积极学习的学生,久了自然容易消磨教授热情。他认为,高教人才流动在全球都面临类似问题,校方没办法防堵,只能设法提供学者适合的教学研究环境。

建立好的高教输出模式

对台陆学校而言,怎样的交流才是对双方都好的作法?一名台湾学者观察,台湾学校之所以愿意协助陆校,要的不过是用“甜头”换取大陆稳定的生源。对台校而言,分享既有的课程师资并不会增加太多成本,大陆愿意给的“技术输出财”也非台校锁定目标。

吴志富表示,教授是高等教育里头最重要的资产,光是输出教材、课程大纲,没有让教授从教学心态开始扭转,陆校难以100%复制台湾高教的精髓。他举例,比起台湾学者常常三更半夜还在学校作研究,大陆除非是竞争激烈顶尖学府,学生常常下午4点后在校园里就已经找不到老师。

但吴志富依然认为,如今大陆跟全世界重要国家都有连结,台湾若想走得更远,势必不能轻忽对岸的影响力。

他建议,好的高教输出模式应该是由大陆先派年轻教授到台湾念博士班,以在学生身份认识台湾高等教育,搭配期间安排合适大陆学生来台短期交流,比起派台湾学者外派大陆的速成学习法,不仅对陆校而言更直接感受到台校的学习环境,台校也能在过程中开发稳定生源,更不必担心学者因此被挖角。否则,如果依目前这样的情况,大陆学校以“高教合作”糖衣包裹底下的,是挖角台湾人才的企图,以及如同卫生纸般“用完就丢”的伙伴关系。

【端传媒编按】本文刊出后,作者收到东莞台商协会执行长聂良知回馈意见如下:

当初会与台湾四校协助下成立东莞理工学院,是东莞台商协会与教育部取得默契,希望能够借重台湾技职教育经验输出大陆。但合作下来的结果发现,学校通常不会派出最好的老师,且派了老师到大陆后,还是得在台湾占一个缺额,因此才会取消四校外派师资部分的合作。但她强调,东莞理工学院在课程规画上,依然与合作四校衔接,明年学生升大三后,会如期到台湾四校就读。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