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

陆生这条“产业链”,520后会“断链”吗?

教育部不愿正视问题所在,投注更多高教资源,才会导致各大学只好将人数多、语言通的陆生当成大海茫茫中的救星。

特约撰稿人 游婉琪 发自台湾

刊登于 2016-09-15

一名学生在台大校园里骑单车。
一名学生在台大校园里骑单车。

来自山东省烟台大学的Wendy,2014年下半年赴台湾世新大学电影系就读一学期。短短5个月期间,她除了得缴交10万元(新台币,下同。约2.4万港币/3100美元/2万人民币)的学费与住宿费给世新外,缴交给原本母校的学费也不能中断。然而她认为,比起去欧美其他国家,这样的花费还在可接受范围。

Wendy的身份是“大陆研修学生”,让她几乎只要是想修的学分,她都可以跨系所修读,专业科目还可以抵免烟台大学的学分。但学分只是这趟台湾行收获的一小部分。Wendy认为,两岸年轻人过去长期因为不了解而产生恐惧与误解,开放交流让学生能够对彼此有更多认识。不管是体验风土人情还是四处旅游观光,这趟短期交换之旅让她就此爱上台湾。

“很多东西是钱买不到的,”另一名同样到世新交换的陆生Glace说,自己最深的感受是台湾的学校把教育当成“服务业”,学生无论在学业上还是生活上,都能得到良好的照顾。例如她选了法语课,原本学校规定交换生只能旁听,后来院长透过许多方式协助,让她最后取得正式修课资格。“换成是在大陆,根本不会有老师这样帮你。”

Glace表示,台湾老师会把学生问题当成自己问题,并且认真帮忙解决,即使当下无法提出解答,课后也会发邮件和学生讨论,整体教学风气相当认真。反观大陆学校多半为大班授课,一堂课学生人数上百人,“好像在工厂里头”,学生得到的照顾自然大打折扣。

即使来台念书只有一学期,Wendy与Glace体验到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活,比起大陆本校的封闭环境,台湾自由的学风、校园内晚会活动,种种经验至今依旧令她们深深怀念。就算学费比起大陆高出许多,两人依然觉得值回票价,未来有机会更想推荐给学弟妹。

但Wendy与Glace这样想把“体验台湾大学生活”推荐给学弟妹的想法,短期可能不太容易实现了。因为蔡英文在年初的总统选举中胜出,两岸关系骤变,北京政府在方方面面祭出了打击民进党政府的“制裁”措施,限制陆生来台数量,或者限制陆生交流的县市区域,正是北京用得上手的一张好牌。

因此,9月新学期开始,各大学本应紧锣密鼓忙着替陆生办理各项入台手续,却陆续传出大陆各省分缩减来台陆生人数:有的省分直接喊卡、有的省分批准来台人数对半腰斩、有的省分甚至不避讳挑明:禁止陆生前往“台独”意识浓烈的南台湾就读。各大学负责对岸招生一线主管,只能绷紧神经盯着数字穷紧张。因为陆生不来,不只是两岸青年交流的中断,更代表这条“陆生产业链”恐怕要“断链”好一段时间,部分私立学校的经营将雪上加霜。

大陆研修生,私立大学重要财源

开放大陆学生到台湾念书,是2008年马英九竞选总统时的重要政见之一,2010年,台湾立法院在国民党主导下通过“陆生三法”(《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大学法》、《专科学校法》)修正案。隔年3月,首批陆生共928位正式抵台,开启了“陆生元年”。

但Wendy和Glace不是这样来到台湾的。正如同台湾学生挤破头争取进入顶尖学府,绝大多数从大陆到台湾攻读正式学位的学位生,多半也能希望进入前段公立大学就读。为了让私立学校与排名较后的学校也能“雨露均沾”,教育部另开巧门,让大学得以透过签订姊妹校方式,与对岸大学实施一学期或一学年的短期交换。

短期来台陆生又可分成“交换生”与“研修生”两种类型,其中“交换生”缴的是原本母校学费,前往台湾姊妹校就读,以前段公立大学为主;“研修生”则是由陆生自费来台,学费直接缴给台湾学校,以中后段私立大学为主。这类学生教育部没有强力人数限制,学杂费收取标准也尊重各校自主订定。换句话说,只要校方有本事招揽学生来台,教育部不会干涉太多。

陆生_简

开放陆生赴台就学至今5年,学位生和研修生的人数同步水涨船高。根据教育部统计,2015年在台学位生共有7813人。研修生更从2011年的1万1227人,一路翻倍成长到2015年的3万4144人。

所谓“陆生产业链”,就是着落在“研修生”身上。因为以过去几年来台陆生统计分析,来台湾的陆生学位生最多时一年不过3100名,且习惯选择交通便利、排名前段的公立大学,除了学费,学校几乎没有其他“进帐”。

相对地像 Wendy 或 Glace 这样的短期研修生,以过去一年的3万4114人,每人平均支付5万元(约1.2万港币/1550美元/1万人民币)学杂费估算,一年至少可替台湾高教带来17亿元(约4.1亿港币/5334万美元/3.5亿人民币)收入,若再加上每学期1万元到4万元(约2400~9690港币/313~1255美元/2400~8300人民币)不等的住宿费收入,数字更加可观。

招收境外学生并非易事,靠的不仅是大学办学绩效,在重视关系的大陆,人脉渊源往往更是关键。昆山科技大学前国际长丁仁方举例,某次他到安徽省招生,不解为何安徽总是给铭传大学最多陆生名额,一问之下得知,原来刘铭传是安徽人,让他自嘲“那我还跟死人争什么?”

让台湾一部分私立学校在财务上重度依赖陆生的原因在于,台湾人口结构的“少子化”趋势,让大学教育供过于求。特别是过去十几年间大批由“五年制专科学校”升格为“大学”或“技术学院”的私立学校,因为招不到学生而“倒系”、“关门”的消息时有所闻。因而陆生一开放,立刻成为私校争抢的大饼。

私立学校间抢分陆生这块“大饼”的竞争非常激烈,负责承办招生业务的主管,必须频繁走访大陆累积交情。原本就在大陆拥有人脉的学者,则成为私立学校高薪挖角对象。甚至为了吸引陆生,后段学校祭出“削价竞争”策略,一学期学杂费曾经一度只剩下2万元(约4845港币/627美元/4160人民币)。

担心恶性竞争打坏行情,“私立科技大学校院协进会”曾订出不具备强制力的“君子协议条款”,呼吁各校招收研修生最低学费不要低于一学期3.5万元(约8480港币/1100美元/7280人民币)。比起南部或技职院校收费偏低,以新闻传播领域为特色的世新大学,开出一学期10万元含学费与住宿费的标准,羡煞不少大学。

事实上招收境外学生并非易事,靠的不仅是大学办学绩效,在重视关系的大陆,人脉渊源往往更是关键。昆山科技大学前国际长丁仁方举例,某次他到安徽省招生,不解为何安徽总是给铭传大学最多陆生名额,一问之下得知,原来刘铭传是安徽人,让他自嘲“那我还跟死人争什么?”

台北世新大学和高雄义守大学,是被认为在过去5年不遗余力招收陆生,“经营有成”的学校,每年来台短期研修生破千名。

义守大学虽地处偏远,但在所属义联集团加持下,每年抢攻约1200名研修生。从扬名全台的豪华宿舍、义大医院的医疗资源,完善生活照顾有如一条龙般包套。若以一名陆生学费约5万元、住宿费约2万元估算,一年至少可替校方额外进帐8400万(约2035万港币/263万美元/1750万人民币)。以义守大学公布的2014年财务报表计算,经营陆生研修生的收入占学杂费收入约5.3%。

世新大学则从近年开始陆生人数快速成长,过去一年招收约1400名研修生,以一学期6万学费加上4万住宿费共10万元计算,共替校方带来1.4亿元(约3390万港币/440万美元/2910万人民币)收入。同样以2014年财报计算,世新大学的学杂费收入11.5%是由大陆研修生所贡献。

值得玩味的是,过去不时透过媒体高调宣传招收陆生成绩单的两所学校,在政党轮替后仿佛被下了噤口令,闻陆生议题色变,面对端传媒记者要求访问时,不愿对此发表任何意见。

另一名从国立学校转任私校的大学校长,在听闻端传媒约访来由后,紧张直说:“现在时机敏感,不要问我这个啦……”另名大学主管也私下透露,大陆对台湾舆论掌握密切,不小心说错话,未来很有可能难以到大陆招生。

绿营执政县市成限缩重灾区

陆生在台湾政治“变天”后赴台意愿降低的信号,在今年初首先出现:

“各位拟交换至成大交换的同学:很遗憾地通知大家,接到上海市台办关于批件的答覆……由于近日两岸政治情势变化,出于大家的安全考虑,同学的赴台申请被拒……大家经历过一个学期的选拔,前期培训,最后不能成功如期交换,老师也替大家感到很惋惜。”

一则今年暑假流传在微信群组上的讯息,获得了成功大学国际长黄悦民的证实。他说,每年暑假期间固定举办的两岸三地学生交流活动,今年刚好轮到成大举办,“可能是因为校名有‘国立’二字吧!”对岸随便找了个理由就不让学生来。包含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名校学生,经过一整个学期的申请、筛选,确定录取要在新学期赴成大交换,承办人也陆续接获通知,指台办没有批准申请,学生无法如期在开学时报到。

信息中的关键字是“成功大学”,因为成大位于台南市,台南市长赖清德早被北京官方贴上“台独”标签,连带让台南成为陆生限缩的重灾区。一位暑假期间来台交流的陆生更直接透露,来台前曾被“提醒”不要去台南旅游,以免受到“台独意识明显”的赖清德影响。

陈菊主政的高雄市和其他南部县市,受到的影响也不在话下。

端传媒记者访问多所南部学校,得到的印象是他们在对岸姊妹校大多回报,因为南部县市首长“政治倾向明显”,担心南台湾的学习环境恐将对于陆生不友善,限制学生选择到南部学校交换,导致各校短期研修生人数剧减。

以昆山科大为例,新学期研修生从三位数剩下两位数。国立顶尖学府成功大学也减少近5成,就连负责总体承办陆生招生业务的南台科技大学,也仅剩下4成研修生。

南台科大一位高层人士直言,研修生短少确实是因受到两岸政治影响……丁仁方则指出,昆山科大就曾发生陆生申请到昆山交换遭拒,改填外县市学校却突然批准,明显将苗头指向台南。

南台科大一位高层人士直言,研修生短少确实是因受到两岸政治影响。过去校内短期研修生大多来自浙江、福建、吉林三省,其他省市仅占17%。大陆中央虽没有明文下令缩减陆生来台,但各省台办揣摩上意,让招收陆生业务充满各种不确定性,至今听闻多数学校短期陆生人数都在下滑。

丁仁方则指出,昆山科大就曾发生陆生申请到昆山交换遭拒,改填外县市学校却突然批准,明显将苗头指向台南。他估计,对于办学经费来源主要为学杂费的私校来说,即使是收费相对低廉的南部学校,一名陆生平均一学期也可带来4万收入,一学期200名就有800万(约193万港币/251万美元/166万人民币)收入,在教育部新南向政策尚未明朗情况下,短期间内要私校如何弥补缺口?

104学年度上学期(2015年9月到2016年1月),赴台的短期研修生高达1万6955名;下学期正逢总统大选,人数掉到剩1万4395人。新学期即将开始,各校几乎都是只减不增,估计全台加总恐怕要跌到万人以下。

这样的动荡不安,看在负责招收大陆学生的一线人员眼里,只能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如成大国际合作组组长邓维莉就说,大陆名校想到成大交换的学生不少,承办人员必须付出行政成本审查相关文件,各系所教授也得逐一看过学生自传成绩资料,从中筛选出合适的学生,结果到头来换成一场空,距离开学前,不知道还有多少学生无法如期报到。

私立科技院校协进会理事长、龙华科技大学校长葛自祥分析,各大学受到政党轮替冲击不一,主要来自于姊妹校所在省分而定,如吉林省就很明确表示“不会放人”、福建省则将来台学生人数直接“打对折”、浙江省则明确要求落实人数对等,台湾送学生过去多少位,大陆学生才能来多少位。

引进陆生能解少子化危机?

部分私立学校相争“开发陆生市场”,会不会在校园里产生其他问题?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在于:引进大陆研修生,是台湾私立学校因应少子化危机的解方吗?

一个明显可见的问题是,为了保障授课品质,台湾教育部对于大专院校的“师生比”有一定规范。但陆生研修生的数量却没有被计入“学生”总数里,让原本立意良善的规范出现了漏洞。也间接衍生出宿舍床位、图书资源、选课等软硬体资源被稀释等问题。

一名大学教授私下透露,为了给予陆生无微不至的照顾,有时短期研修生受限于来台程序,开学一个多月了才正式入学,校方却希望只要是陆生想修的课,教授们都得尽可能收,不太管一门课原本适合容纳的学生数上限,无形中把成本转嫁给教职员。

台湾高教工会就曾接获世新大学短期研修生反应,校方安排的宿舍仅有2坪(约71平方尺/6.6平方米)大空间,却得容纳2个人,且环境简陋收费高昂。深入了解后才发现,世新大学为了安置更多陆生,除了将部分陆生安排住在位于深坑的会馆外,也陆续在学校附近添购老旧公寓作为陆生专属宿舍,并收取远高于周边租屋行情的费用。

高教工会秘书高诗雯就直言批评,教育部放任各大学自主招收短期陆生结果,让大学用低廉的成本换取学杂费,名为两岸学生交流,实则透过陆生敛财,不合理的收费更让家境富裕的陆生才有机会来台。她认为,陆生人数应纳入生师比规范,才能维护台湾师生的受教权。

“陆生不该成为少子化问题解药,”高教工会办公室主任陈书涵直言,台湾的学校平均有高达6、7成办学经费来自学杂费,一旦学生人数减少,大学自然紧张。教育部不愿正视问题所在,投注更多高教资源,才会导致各大学只好将人数多、语言通的陆生当成大海茫茫中的救星。

对于陆生人数恐将受到两岸局势变化影响,私立大学协进会理事长、文化大学校长李天任反倒看得很开。他表示,短期研修生对大学而言“本来就是extra(多出来的)”,各大学应该从加强办学绩效、走出学校特色着手,才能建立长期而稳定的生源。

对于这波难以阻挡的陆生缩减潮,黄悦民下了注解:上一辈的恩恩怨怨就留在上一辈,只要年轻人有“看看对方、认识对方”的机会,将来才有可能学会真正彼此尊重。两岸政府都应该体会到这样的责任。

对比各大学的焦虑,前台大副校长、教育部新任政务次长陈良基在8月底大阵仗召开新南向政策记者会,宣示将招收境外学生焦点锁定“东协加一”,目标在现有每年约2万7000名东南亚学生基础上,朝每年成长20%努力,希望在2019年抢攻5万8000人东南亚学生赴台就读。

陈良基强调,新政府的新南向政策“跟陆生没有关系”,完全是以地区发展产业需求来规划。未来将统合侨委会、劳动部、经济部、外交部资源,在马来西亚、印尼、越南、新加坡等国家设置教育据点,透过和当地的台商产业连结,设立技职产业专班、师资培育专班等,让台湾技职学校替东南亚培育人才,作为台商四处征战的后盾。

然而这股乐观与自信,看在第一线面临陆生人数下滑的大学只能无奈摇头。丁仁方表示,台湾高教资源长期分配不均,呈现公立大于私立、高教大于技职、北部大于南部现象。即便新政府宣称要以新南向政策对东南亚招收境外学生,丁仁方质疑:“新南向政策有办法一下子就生出几万名学生吗?”没有短期替代性的政策,恐让大学无所适从。

“孤臣无力可回天。”黄悦民感叹,或许是对两岸政治敏感度不够,原本以为政党轮替只会冲击到观光客人数,没想到连学术交流也跟着受到影响。回顾陆生来台这几年,常有陆生反应实际踏上台湾这片土地后,才发现台湾跟他们从小受到教育里头的印象,差距如此之大。

撇开陆生对于台湾大学的收入助益不谈,多所大学校长、一级主管皆认为,两岸年轻人交流绝对是利大于弊。对于这波难以阻挡的陆生缩减潮,黄悦民下了注解:上一辈的恩恩怨怨就留在上一辈,只要年轻人有“看看对方、认识对方”的机会,将来才有可能学会真正彼此尊重。两岸政府都应该体会到这样的责任。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