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

当西方制裁俄罗斯,来自中国的“红色旅客”挽救了俄国经济

刊登于 2016-11-01

图为俄罗斯莫斯科,中国游客跟俄罗斯退役军人合照。
在莫斯科,经常有中国游客跟前苏联退役军人合照。

“我们在向列宁(Vladimir Lenin)和斯大林(Joseph Stalin)学习,学习他们怎样建立一个国家。”Cheng Ling 对华尔街日报记者说。她今年39岁,中国人,来自上海,在俄罗斯旅游期间,特地来到莫斯科近郊的新圣女公墓(Novodevichy Cemetery),凭吊安葬于此的、被前苏联政权形容为“共产国际老朋友”的已故中共领导人王明。

2015年6月,在毛泽东的家乡湖南省韶山市,中俄官员签订协议,同意开办一系列“红色旅游”路线。在俄罗斯因2014年吞并克里米亚而遭西方国家制裁,同时因国际油价下跌而重挫经济之下,人数持续增长的中国“红色游客”成为了及时雨。

同时,在法国、比利时等欧洲热门旅游地点接连遭遇恐怖袭击,加上俄罗斯卢布贬值及访俄旅行团免签证待遇,中国游客也乐于到俄罗斯回顾那段共产主义历史。

“中国旅客认为到俄罗斯旅游,是‘政治正确’的,也是非常安全的选择。”中国出境外游研究所(COTRI)总监 Wolfgang Arlt 解释:“对年长的中国游客来说,俄罗斯特别有吸引力;他们喜欢到那里去,回忆自己孩童时期唱着俄国歌谣的日子。”

一些旅行社会将所谓的红色旅游景点加入行程,但不会开宗明义标榜那是一趟‘红色旅游’行程。这些旅行社将目标客户集中在比较年长的旅客,但也有少数年轻旅客喜欢参加这些行程。

中国出境外游研究所(COTRI)总监 Wolfgang Arlt

据俄罗斯旅游局公布,2015年中国访俄旅客合共消费约10亿美元。而据市场调查公司欧睿国际(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于今年6月所作的统计,预计2016年访俄中国旅客将超过110万,比2015年增长16%;这将令俄罗斯在中国旅客目的地排行榜上,攀升至第16位,虽然落后于美国、法国等地,但将领先于英国。

旅游公司 Russian Discovery 的统计数字则显示,在2015年约20万中国游客参加了以共产主义为主题的旅行团。在众多俄罗斯“红色旅游”路线中,围绕列宁生平足迹而展开的路线深受欢迎──以列宁出生地乌里扬诺夫斯克(Ulyanovsk)作为起点,转往其求学时期待过的喀山(Kazan),再到“十月革命”发源地圣彼得堡(St. Petersburg),并以莫斯科红场的列宁墓作为终点。

Wolfgang Arlt 指,2017年将是十月革命100周年,预料前往俄罗斯的中国“红色游客”会有显著增长。而除了俄罗斯,马克思(Karl Marx)及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在德国的出生地、在英国的居住地,以至古巴等跟共产主义历史相关的地点,预料明年也将有大量中国“红色旅客”涌至。

不过,有中国境外游旅行社负责人指出,俄罗斯仍然会是“红色旅游”的首选目的地;评论指,这大概与中俄关系近年愈见亲密有关。早在今年6月,习近平曾形容俄罗斯为中国“永久的好朋友”;今年10月1日、中共建国67周年,俄罗斯总统普京则指俄中关系的亲密程度正处于史上最高点。

除了旅游业,中俄食品贸易也受惠于两国的友好关系。其中今年9月,普京前往中国杭州参加二十国集团(G20)峰会时,为习近平带来了一箱俄罗斯雪糕;这随即在中国大陆掀起一股“俄罗斯雪糕热潮”。内蒙古自治区满州里市人民政府就指出,在 G20 峰会过后,大批中国经销商查询有关俄罗斯雪糕的进口业务。

事实上,两国食品贸易近年早已开始迅速增长,仍以俄罗斯雪糕为例,据统计,满州里口岸于今年1月至8月共进口271.4吨俄罗斯雪糕,贸易额则高达86万美元,按年增幅分别为267%及1388%。

1980 万人
据欧睿国际估计,2016年全年接待最多中国旅客的国家或城市将是香港(约1980万),其后依次为澳门(约930万)、泰国(约890万)、韩国(约660万)、日本(约610万)。俄罗斯则排名第16位。

声音

在伏尔加河听到长江的声音 /中国人民看见克里姆林宫的光芒 /我们不怕军事风暴 /人民意志比风暴强 /我们的胜利受举世称颂

前苏联时期歌谣《莫斯科-北京》(Moskva Peking)

列宁

原名为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Vladimir Ilyich Ulyanov),常用笔名及通称列宁(Vladimir Lenin),生于1870年4月22日,殁于1924年1月21日。列宁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创立者,苏联的主要建立者和第一位最高领导人,首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政府总理)。列宁是他参加共产主义运动后的化名,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称他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和领袖”。他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和评价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资料来自维基百科,百科内容以 CC BY-SA 3.0 授权)

来源:华尔街日报今日北京经济日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