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

大熊猫不再被列“濒危”物种,但全球暖化仍将威胁其生存

刊登于 2016-09-06

大熊猫不再是濒危动物,全球数目回升近二千只。
大熊猫不再被列“濒危”物种,数目有所回升。

中国大熊猫的“萌”样风靡全球,也是半世纪以来象征野生动物保育的著名物种之一。它们曾因数量过少而长期濒临绝种,将其奉为“国宝”的中国政府及动物保育人士对此极为担忧与重视。但近日好消息传出,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9月4日更新其“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时指出,因中国近年保育有成,使得成年大熊猫数量自2004年至2014年增加了17%,大熊猫因而由 IUCN 原先评定的“濒危”(Endangered)等级改为“易危”(Vulnerable)等级。

IUCN 指出,根据一系列大范围的全国调查,目前大熊猫数量已经止跌回升,由2004的1596只,增加至2014年的1864只;若加上幼年熊猫则总数约有2000只。而复育成功主要归因于盗猎的数量明显减少,及熊猫的栖息地竹林的扩大种植。

大熊猫曾经在中国文化的推崇下,遍布中国南方。但在1970年代,中国政府发现全球仅存2459只大熊猫,使其成为最受媒体关注也最受保护的濒危物种。在盗猎猖獗的1980年代,中国政府陆续严禁大熊猫盗猎及皮毛买卖,并将其保护级别列为最高。

1992年建立的整体保护系统更增加了大熊猫的栖息地,目前中国已为境内67%的大熊猫设置了67个保护区,面积近140万公倾。除了积极种植大批竹林,中国也与国际动物保护 NGO 及动物园合作进行繁育研究工作,并推出“rent-a-panda”熊猫哺育计划,向外国政府出租熊猫以换取保育工作资金。

每个人都应该庆祝这一成就,但大熊猫的生存状态仍然很危险,它们的大部分栖息地被规划不周的基础设施项目所威胁。同时请记住,野外生存的大熊猫仍然只有1864只。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总干事卢思骋

然而,专家仍警告,这个好消息可能持续不久。因为过度使用化石燃料而导致的全球暖化现象,预计在未来80年将会威胁地球三分之一的竹子的生存环境。中国卧龙自然保护区高级顾问 Marc Brody 表示,因为高速公路的建设、四川兴盛的旅游业发展及其他人类经济活动,使得熊猫栖息地破碎化。事实上适合熊猫居住、品质较好的栖息地仍在减少。

Brody 同时指出,现在断定野生熊猫数量增加,其实言之过早,或许只是人类在“计算”野生熊猫的技巧上进步了而已。他表示,中国政府当然值得因其近年对大熊猫保育的努力,获得外界鼓励及支持,但这并不足以让熊猫离开有灭绝威胁的物种行列。

我们想强调的是我们并没有走在动物保育的正确方向上,反而正在以比往常更快的速度失去它们。

IUCN 总干事 Inger Andersen

物种灭绝的速度也在加快中,在 IUCN 的红色清单中有约八万多个物种,目前却有将近三分之一有灭绝的威胁(包括极危、濒危、易危三类)。罗马大学全球哺乳动物评估研究员 Carlo Rondinini 表示,有28%的哺乳类动物面临灭绝的威胁,比2008年多了3%。而其中之一,就是本次被列入 IUCN 的“极危”(Critically Endangered)名单中、离灭绝仅一步之遥的东部大猩猩(Gorilla Beringei)。

无论如何,如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高级副总裁 Ginette Hemley 所说,动物保育是场长期战争。保护国际(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成员 Sanjayan 也认为,熊猫保育的小胜利固然值得庆祝,但仍须继续进行这场战争。毕竟,就像 IUCN 总干事 Inger Andersen 说的,这则喜讯只是告诉你:保育是有用的。

易危物种

易危物种(英文:Vulnerable species,多写为 VU)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其中一个保护现状分类。其指现存一些快成为濒危物种的生物,例如是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及在中期内可能有比较高的灭绝威胁。现时有大约上万个物种于红色名录当中分类为“易危物种”。当中较为有代表性的有大熊猫、大白鲨、巽他云豹、眼镜熊、猎豹及美洲鳄。(资料来自维基百科)

来源:国家地理CNNAl Jazeera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